首页 > 评论频道 > 媒评 > 正文

一年接着一年干

2017-11-03 12:39:00 来源:人民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是不是说,往后城区规划不再光想着盖大楼、修大马路,也能多建几个便民菜市场,多修几个老年健身乐园?”在身边大爷大妈眼里,十九大报告描绘的一幅幅美好愿景,就是“发展好不好,老百姓说了算”这个理儿。

  “孩子入托难、入园难能加快解决吗?产假、育儿假能延长吗?”朋友小孙是一个正在为家庭、职业难以两全而烦恼的准妈妈,“幼有所育”这个新的民生关键词,让她对未来有了更多憧憬。

  “认真打拼,我也会有自己的家!”笔者的侄子在成都做厨师,一句“房子是用来住的”,让他看到了扎根这座美丽城市的希望。

  党的十九大报告铺展出新的民生画卷,在13亿人眼中,有13亿种色彩和光亮,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关切。

  面对“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这道必答题,我们应该锁定哪几个“得分点”?

  这些年,正是因为经济发展了,国家有财力增加民生投入,我们的各项民生事业才得以加速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民生投入增速始终高于财政支出增速:千万贫困家庭挪穷窝、拔穷根,穷山沟有了精气神;城乡居民医疗、养老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收入、就业、教育、文化等民生领域新政频出,投入持续加力……大河有水小河满,今后,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公共福利保障程度,还是要夯实“继续发展”这个基础,把财富蛋糕越做越大。

  当然,不能“为发展而发展”。GDP要翻番,但绝不牺牲碧水蓝天;居民收入要翻番,但同时必须以有效的制度设计消弭区域、城乡、行业之间的不合理差距;我们追求物质的富足,更要努力实现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进步。那种只求速度不讲质量的发展,不论成果丰歉,我们要坚决说“再见!”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尽力而为的同时,也要量力而行。

  一是有“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干”的章法。民生改革不能冒进贪功,要有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上下看齐,左右瞻顾,形成合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共振效应。

  眼下,在一些地区,民生领域还有不少单兵突进的“拧巴”政策。比如,国家为了鼓励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规定企业招聘残疾人可享受岗位补贴。但本地户籍的限定,把一些来自农村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残疾人挡在了门外。再如,近年国内一些城市试行积分落户制度,但政策明显偏向高学历者,农民工通过积分落户的难度很大。这样的户籍政策固然能吸纳高精尖人才,但“只要白领,不要蓝领”的做法,会导致城市人口结构失衡,影响城市功能发挥,也不符合做强服务业的经济结构调整大方向。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顶层设计,也需要各部门多沟通协调,一起消除症结,把改革红利“打包”送到百姓手中。

  二是有“一年接着一年干”的韧劲。压茬干,不畏难题,久久为功;引导预期,扎实推进。改善民生不能大干快上、只要“效率”不要效果。应当实事求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多大能耐做多大事,讲轻重缓急。不怕“小火慢炖”,不做“夹生饭”。拿提高养老金这件事来说,虽然每年增幅不大,但一年涨一点,十几年下来,累积效应非常可观,在世界上也不多见。民生领域难题还有不少,有些相互交织盘根错节,一定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利益问题抓起,从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可持续性的问题抓起,突出重点,把民生短板稳稳地补齐。


    《 人民日报 》( 2017年11月03日 17 版)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