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粮食银行”遍地开花
“银行”里存的不是钱,而是粮食;“存折”里存的不是钱数,而是粮食持有数,这就是山西祁县创立的“粮食银行”。祁县,曾经以“票号”汇通天下的晋商故里,如今活跃着一群“新晋商”。他们奔波在庄稼汉与庄稼地之间,拿着“粮食银行”这一钥匙,凭信用赢支持,拿价格作引导,提档升级谋创新,成为粮食收购市场的一抹亮色(8月6日《人民日报》)。
农民种粮不易,从播种到收割,都需要付出精心的管理与劳作,还要担心天灾与人祸。而农民种粮最关注的莫过于收成与粮价。为了满足食用与收入,他们往往精打细算。当收割粮食后,农民将其存放在家里不仅占地方,又担心粮价不稳最终低价卖粮,同时还存在因储存不善导致粮食霉变或被老鼠等糟蹋的风险。
“粮食银行”的出现,使农户的粮食不仅能够“保价”,而且还能像在银行存钱一样,从“银行”里获得利息或者是以物抵息。这样的存储方式也可以有效纾解农户存粮难、卖粮难的问题;同时,“粮食银行”的另一大好处是,解决了国家收储难以克服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减少了粮食储备损耗。于粮企而言,也可以通过规模化运作和粮食深加工从中获利。
“粮食银行”这一模式虽然好处多多,却也存在着发展的瓶颈。比如据报道,“粮食银行”这一名称难以在工商部门注册,运营起来犹如“地下组织”;因为是新生事物,对其监管还有待完善;有的还存在“跑路”“冒进”风险、“系统”风险,以及存在非法集资的隐患等。这些均威胁着储粮农户利益。
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未设置准入门槛,粮食银行运营主体可能会冲破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转或破产,出现“跑路”情况,加之必要的监管缺失以及农民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差,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就有可能出现。这不仅影响到广大农民的收益,更会成为农村稳定的一大隐患。
因此,让“粮食银行”这一模式更好的服务于农户,离不开相应的规范。比如山西祁县就在探索建立规范和促进“粮食银行”发展的监管制度以确保储粮安全。为防范“粮食银行”将农民存粮“卖空”,祁县推进落实申办“粮食银行”资格审核制度、库存报告等制度以规避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
综合来看,“粮食银行”破解了农民储粮、卖粮难题,也减轻了运营主体的资金压力,是多赢之举。其重点在于规范运作与健康经营。各地面对这一新生事物唯有超前谋划,通过政策扶持、完善监管以及各方的支持,堵塞一切可能出现的漏洞,才能引导其走上规范化道路,实现良性发展,造福广大农民。(杨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