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店神论文”背后的乡土社会动力
逢毕业季,一篇“为何学校打印店老板多是湖南人”的北大博士“神论文”,再度在网上火了起来。北大博士冯军旗10年前在《新化复印产业的生命史》论文中,关注到各地打印店里总有湖南口音的现象,从而发现湖南新化县输送到祖国各地的打印复印军团占据了全国市场份额的85%,在这背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扩散型经济”——以亲戚、师徒、同乡关系相互支持并竞争,血缘、地缘和地方文化在发生着决定性作用。(详见“新华每日电讯”6月26日微信公号)
网友围观的重点,在于北大博士选题的“奇葩性”。但是,认真研读内容就会发现,貌似奇葩的选题背后有非常值得挖掘的深刻命题:在乡土社会依然占据绝对比重却不断被冲刷、式微的当下,我们不能简单用现代性来描述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公序良俗、血缘地缘、乡土文化,仍然是很多农民个体在外出发展之时抱团抵御风险、超越心理恐惧、借力获得机会的重要力量。
以现代性为主导的社会发展理论,容易把社会假想为陌生人之间的契约规则,容易简单否定以血缘关系为代表的传统亲情的作用,从而忽略这种力量的存在。但在社会实际运转当中人们会发现,“陌生人社会”并没有完全到来,在个体的选择上,因为阶层的弱势、资源的稀缺、安全感的匮乏,相对底层的群体更愿意相信亲情,更习惯于抱团寻找机会、抵御生存风险。
女博士黄灯在其著作《大地上的亲人》中,详细描述了婆家、自己家、外婆家所在的三个村庄家族的人世浮沉,动情而且真切,曾在网络上引起强烈反响。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个强烈的感受:书中记录的底层村民,进城打工、养家糊口基本都是靠亲戚关系、老乡关系迈出了第一步,在打拼过程中互相依靠,互相借力,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否则,他们完全不敢只身去面对这个社会,充满不确定性,充满不安全感,稍稍遇到挫折,便无法立身。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这都是一种真实而有力的存在。
乡村熟人社会有它的弊病,但也有它的魅力。前段时间电视剧《白鹿原》播出,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在宏大的社会叙事背后,公序良俗对于社会运转,起到了一种很重要的作用。即便时至今日,在背靠农村,面对大都市的时候,起码也是一种稳压阀、润滑剂,能稳住许多东西,能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找到一份依靠。
除了打印店的“新化现象”,还有“沙县小吃现象”,一些先进入城市开拓市场的带头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赚取第一桶金之后,“兄带兄、弟带弟、师傅带徒弟”,自发地形成一种类经济联盟,很快就以家族、邻里、同乡的倾巢出动,磕下了一条不易发觉的生财之道,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沿着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地缘关系等关系网络迅速扩散,这是中国乡土社会背景下,摆脱家族贫困命运、发家致富的特殊路径。
不必谈什么高深的经济理论,也不需要太多行政之手的干预,循着市场需求走,跟着情感纽带干,竟然也可以做出如此有创造力、生命力的“创业”。了解市场然后扩大市场,确定路径然后阶梯式升级。普通老百姓在求生存的过程中所爆发出的创造力也不可低估,这种商业复制模式,降低了农民个体从零做起的成本与风险,提高了参与创业者的安全感,因为脚踏实地,更可能做到市场最强。
不要小瞧乡土社会自发形成的类经济联盟,有些东西用好了,发挥对了,就可能成为一种特别的发展动力。地方政府应该懂得如何借力使力,在目前城乡发展尚不均衡的现状下,在全面扶贫、发展新农村经济的当下,应该创造更多的条件,让这种带有原生性的动能,以更多更好的方式被激发出来。这也正是这个看起来有些“奇葩”的博士“神论文”带给人们的别样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