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媒评 > 正文

大学毕业生“暂不就业”该怎么破?

2017-05-23 11:10:00 来源:人民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大学毕业生“暂不就业”该怎么破? 

  背景:近日,一份对南开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大学生群体的问卷调查显示,明确表示毕业马上就业的受访大学生只有近三成。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显示,暂不就业青年人数从9.5万增长到13万人。 

  湖南红网发表费罗杰的观点:一些大学毕业生选择“慢就业”,既不着急就业,也不打算继续读书深造,而是选择暂时旅游、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是创业考察。在笔者看来,“慢就业”表面上看来是在着眼未来,为自己的人生创造缓冲期,争取更多机会,实际却是一种逃避就业的表现。现实是残酷的,学生总要去面对社会和就业市场的“凄风冷雨”。“慢就业”所消耗的时间如果不能合理利用,很可能会消磨意志,致使学生以后更加难以适应高压的职场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与此同时,尽管看起来学生们“慢就业”对当年社会就业压力会产生一定的缓解,但这些就业压力并非消失,而是累积在了一起,往后推移。正所谓,“逃得过一时,避不了一世”。与其用时间做赌注去博取未来,不如及时面对现实、转变观念,去主动迎接毕业后的就业挑战。希望广大的毕业生都能理性看待“慢就业”的得失,根据自身实际,做出适合自己的人生选择。 

  小蒋随想:毕业不能立刻就业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个人的高不成低不就,还有一种是求职屡屡碰壁。前一种情况有主观原因,后一种情况要归入客观因素。至于支教乃至创业考察,不是特别主流。如果是个人的期望值与社会能提供的岗位存在差异,需要毕业生积极调整心态,明白从底层做起,从学习务实开始,才能真正“走入”社会。倘若是求职不被认可,既要考虑求职方向有没有问题,又要琢磨自己有哪些短板,调整方向或许就有收获,针对性地弥补短板才能让自己更有竞争力。同样是一时没找到工作,有的人积极调整自己,有的人选择逃避与啃老,结果大不一样。这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心态,有好的心态才会有好的行动,反之亦然。对社会而言,要明白刚出校门的毕业生终归稚嫩,要给他们锻炼并成熟的时间,对他们提出合理要求无可厚非,但不能苛责乃至成心欺负职场“小白”。毕业生的父母的爱要有度,子女一时找不到工作,帮衬一下并无不妥,但别把成年子女娇惯得一直不“断奶”。 

  原创作者“败给”标准答案可笑吗? 

  背景:知名作家周国平,最近出了一本书《试卷中的周国平:对标准答案说不》。周国平的文章流传广泛,被作为语文阅读理解题,但作者本人做有关题目,在“标准答案”面前,却被判“错”。 

  钱江晚报发表魏英杰的观点:“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对待同样的事物,每个人的理解或有不同。文本具有开放性,往往连作者都没有意识到其中的一些奥秘。这其实不奇怪。语文阅读理解之所以要有标准答案,自然是为了方便打分,避免发生歧义。发展到极致,就是看得分点,以此判断对错。这一方面说明,标准答案确实是出于规范化考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表明,阅读理解已经偏离了“阅读”和“理解”的本义。按理说,学生看完一则材料,应当从自己的角度分析文本,只要言之成理,就该得分。依赖于标准答案的阅读理解,却人为限制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想象力。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与欣赏能力,无疑是一种极大的破坏。归根结底,这又是应试教育体制导致的弊端。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反思,本该是生动活泼的语文教育,难道就没有任何改革的空间?死抱标准答案的阅读理解题,难道就不能在题目设计上开放一些,更加迎合这一题型的本义?身处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们,敢不敢走得更远一些,放手让学生发挥个人思考与判断?这些问题不解决,总难免还会出现一些奇葩的阅读理解题,让作者本人欲哭无泪。 

  小蒋随想:标准化的好处是设定统一的尺度,便于产出“差不多”的东西。问题在于,文无常势,文无第一。非要给文章框定一个标准,“不允许”出现个性化解读,本身就有违创作与再创作的本质。简言之,文学不适合“标准化作业”。或许在某些教育者眼中,语文与文学还是有一些差异的,语文注重教育,文学讲究发挥,教育不能随意发挥,发挥要在受教以后。可是,如果教育从小就将学生的思想禁锢了,甚至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扼杀了,学生们未来还有能力自由发挥吗?这也是应试教育备受争议的核心。钱学森曾经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太过死板以及纯粹指向考分的应试教育,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改变应试教育说得多做得少,是因为教育者(乃至社会)已习惯标准的套路,对是否具备个性化培养的能力存疑,更担心一旦没有标准答案会产生评判上的分歧。教育改革牵一发动全身,慎重不草率没有错,但不等于可以止步不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存在问题的应试教育不能一直拖着不改。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