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媒评 > 正文

【中外学者话长征】82年再回首“长征第一山”——云石山

2016-09-22 19:48:00 来源:中青在线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邓江秀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会师80周年,也是长征出发82周年。时隔近一个世纪后,缅怀长征精神的一行中外青年学者,于9月21日上午,来到了当年红军出发时的“长征第一山”——云石山。82年再回首,大家不仅看到了美丽的风光,更感受到了一种无可比拟的情怀。

  云石山位于江西瑞金市城西19公里处,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所在地。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主力就从这里迈开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

  云石山高不到50米,方圆不足千平方米,山上奇石嶙峋,千姿百态,四面悬崖峭壁,仅有一条石砌小路直通山顶。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邓江秀 摄

  今天的云石山,已成江西知名风景地,参天的大树,伴随着阵阵清脆的鸟鸣,仿佛在向故人喜报当今中国的盛况。一位诗人游览时写道:“云山日咏常如画,古寺林深不老春。”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邓江秀 摄

  进入山门,陡峭的岩壁上刻着杨尚昆同志题写的五个大字:“长征第一山”。再往上走,两道石门屏障挡住去路,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邓江秀 摄

  山上只有一座古寺,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当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以及机要秘书贺子珍和部分工作人员,就在这里办公和居住。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邓江秀 摄

  在这座小山和古寺里,发生过很多感人的故事。

  中央红军转移前夕,毛泽东和贺子珍为了革命事业,忍痛将幼子毛毛送给当地一位农民收养,自此杳无音讯,至今没有消息。毛毛的下落,一直是各界关注的话题。

  长征出发时的赠别情,也是伟大革命中的纯朴感情。当时根据中央决定,何叔衡留在中央苏区,他在与林伯渠惜别时,知道红军出发后很快会迎来冬天,就将女儿为他编织的毛衣送给林伯渠途中御寒。林伯渠深为感动,深情写下诗歌《别梅坑》:

  “去留心绪都嫌重,风雨荒鸡盼早鸣。赠我绨袍无限意,殷勤握手别梅坑。”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邓江秀 摄

  【记者感怀】“云山日咏常如画,古寺林深不老春。”正如诗人游览云石山后产生的感触,作为“红军长征第一山”,这里镌刻着红军的故事和情怀,也见证着革命者追求的境界。

  云石山虽然不像诸多名山大川那般高大巍峨,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对于云石山和周边地区来说,当年的红军,已经成了某种意义上的“仙”,也正是冲着这股“仙气”,很多游客慕名前来拜谒。

  从上山到下山的全过程中,记者的心绪一直是崇敬而又激动。崇敬的是这里孕育了中国革命胜利的种子,激动的是,终于来到了久仰的圣地。

  记者注意到,这次来参访云石山的中外青年学者一行,个个都是庄重严肃,从他们的神情中,可以读出长征精神的感染力。

  毛主席说过,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当80多年的光阴逝去,中国日益强盛,我们更能感觉到“播种机”的价值。

  80多年来,云石山有它的变与不变,变的是,这里不再是战乱的桥头堡,而是和平的守护神,不变的则是,这里一如80多年前的水清木华,那林间永不停息的潺潺流水,不就是中国革命不老的精神么?

  下山路上,记者惊讶于那些从石缝中生长出来的参天树木,看着这些树木,我突然就领悟到,这不就是长征的精神实质么——出身逆境而乐观向上;虽有险阻却百折不挠;历经磨难而永向太阳。

责任编辑: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