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媒评 > 正文

撤销廉政账户,民众为何反过来叫好

2016-08-08 13:03:00 来源:钱江晚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8月2日起,贵州省纪委设立近6年的廉政账户宣布撤销。至此,全国至少有6个省份撤销了廉政账户。而在此之前,全国设立过廉政账户的省份不下17个。

  可能令纪监部门意想不到的是,撤销廉政账户,不仅没有引起民众的质疑与失望,反而赢得了点赞。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廉政账户的存在,不仅没有成为官员中胆大者的“钟鼓楼”,反而因为留了一条退路,成为一些官员逃避查处的“青纱帐”,把一些胆小者的胆子给练大了。而撤销廉政账户,其实就是断了腐败官员见风使舵的避难退路。

  首先是廉政账户的这种靠党员干部自觉自律的廉政方式,实际收效有限。与官员腐败动辄上千万、甚至逾亿的“海口”相比,廉政账户里的“收”,与官员腐败收受的“得”,完全不在一个正常的数值范围。其次是“我不要”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党纪国法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而这个账户的存在,反而给行贿犯罪行为留足了面子,也给党员干部规避党纪国法的惩处,留下了弹性空间。

  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反腐斗争,已经给党员干部做足了规矩,“我不要”正在被“不能要”、“不敢要”的制度笼子所代替,因此,廉政账户反而与反腐败的高压态势不搭调。它的存在,反而显现出“双重标准”的嫌疑,群众有意见,执纪有难度。

  当面拒绝非法所得,是党员干部立得正、过得硬的基本素养。全国多省份取消廉政账户,不是对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放松了,而是斩断了一些党员干部在利益诱惑面前的幻想空间,是把党纪国法真正挺在了每个党员干部的最前面。它传递了党纪国法对于党员干部更趋收紧的信息,以及对于制度笼子的高度自信。

  没有廉政账户的反腐防腐,实际上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是将来被发现有经济问题时,不再有向廉政账户交过多少卡、打过多少钱的表功赎罪机会;是党纪国法的高压线面前,必须以更加透明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党性与法律意识的定力。

  撤销廉政账户,其实是撤除了官员一旦发生腐败,党纪国法之外,客观上留给这一部分官员保全官位、“洗白”自己的机会。但是同时,这扇门关上之后,官员面对的诱惑之窗却是永远开着的。因此,一方面更加严厉地考验着官员遵纪守法的定力,另一方面也更加考验着反腐笼子的“法力”。

  廉政账户,最终应该由党纪国法的制度笼子让它寿终正寝。全国各地,应该视制度笼子的可靠程度来确定撤销廉政账户的时间,筑牢一个,撤销一个。既不要像当初设立时民众叫好就一窝蜂设立,也不要因为今天民众反过来叫好就一窝蜂撤销。对于监管部门来说,撤的是账户,挑的是更重的担子。倘若侥幸于官员的退路断了,却斩不断腐败官员伸手的“钱途”,这个账户的建与不建、撤与不撤,对于整个反腐的结果、对于民众的期待,就没有任何作用和意义。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