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媒评 > 正文

跳出“生态经济不生态”怪圈

2016-02-26 10:27:0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将是当前和今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基调。记者在长江流域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全流域的环保意识有所增强,生态保护力度逐步加大,一批惠及民生的生态经济渐成气候,但与此同时,由于过分放任市场,缺乏规划引领和资金投入,一些地方陷入“生态经济不生态”的怪圈,成为危机长江生态的重大隐患。

  旅游普遍被认为是一种普惠性的绿色经济。近年来,长江流域各省市格外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将精品长江游与本地乡村游结合起来,打造出颇具特色的深度游,给长江沿线群众带来了实惠。但记者调研发现,由于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带来的餐厨垃圾和白色污染无法消解,有些被直接倒入江中,已经成为威胁长江生态的重要污染源。

  三峡库区的一家农家乐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游客增多,他们的生活也变得富裕起来。但由于旅游垃圾无法处置,只得倒进长江,赚的钱越多,就越担心会不可持续。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旅游高峰时他一家每天接待四五百人,光餐厨垃圾就产生几吨,全村有一二十家农家乐,每天有几十吨餐厨垃圾倒进长江。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三峡库区本身就缺乏足够的流动性,长年累月的垃圾倾倒将给长江带来极大重负,如不及时制止,恐将演变成一场生态灾难。而治理之计,不但设计起来不难,操作起来也具有可行性。一方面,是强化垃圾收集处理,通过化粪池、垃圾处理厂,实现垃圾循环利用,甚至反哺农田;一方面,是提高长江自解能力,通过鱼苗放养,延长禁渔期等措施,增强长江本身的垃圾分解能力。

  这些治理措施,虽然行之有效,却鲜有人为。究其原因,一是各地的环保意识还有待深入骨髓,在“发展”这枚硬币中还只看到经济的这一面,看不到生态的另一面;二是各地的全局意识尚有待提高,担心“肥水流入外人田”,自己的投入和努力作了别人的“嫁衣”,最后连自家门前雪也懒得扫了,对污染睁只眼闭只眼,放任自流。

  旅游产业只是长江“生态经济不生态”的一个缩影,这一怪圈在其他行业也普遍存在。以长江航运为例,水运本来是一种低碳、环保的运输方式,但如果环保意识不强,管理不到位,很可能让船舶成为流动的污染源,餐厨、燃料、噪音等都可能给长江造成污染。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有可能给环境带来负影响,只看到生态经济的金字招牌,却忽视了背后的生态保护诉求,其结果往往与初衷背道而驰。

  历史教训表明,麻痹和推诿往往是危机爆发的先兆。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覆盖11个省市,难免会出现利益不一致、诉求相冲突的情况,如果不能有效调和,最终将导致政策“放空炮”。因此,推动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利益,科学规划各种资源,有效监管市场运作,真正让长江成为一条流淌着绿色财富的生命之河。(新华社记者韩振)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生态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