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媒评 > 正文

中共抗战“新语”点燃青年内心红色火种

2015-07-15 16:17:00 来源:新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新华网西安7月14日电(记者刘景洋、姜辰蓉)“他们为什么去延安?”抗战胜利70年后,面对生长在和平时期的中国青年发出的跨年代之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共青团给出这样的回答——因为他们“潮”。不少青年随即表示“秒懂”。

  这是共青团中央微博、微信7日推送动画短片《潮向延安》的开场白,几乎同时启动的全国优秀青年代表“重走抗战路”活动从西安出发开始奔赴延安,至13日结束。

  相对于这一问题的传统答案“为了理想信念”来说,“潮”似乎更能让“90后”接受——民族危难面前,挺身抗日救国才是潮男。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必定是在潮男的奋斗历程中逐渐形成。

  70多年前,来自四面八方的青年男女成群结队跋涉在黄土高坡,背后是外敌入侵,前方是《西行漫记》里描述的红色希望所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用四个月的时间到陕甘宁边区采访,向外界传递了中共领导人的早期形象,后来正是这群人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如今重走抗战路,早没有黄土漫天和冷枪袭击,取而代之的是绿色出行和互联网线上线下的碰撞。

  34岁的党婕睿既是“重走抗战路”青年团体的一名成员,也是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的讲解员。中共中央曾在杨家岭办公,具有转折意义的中共七大也在此召开。党婕睿和同事们在窑洞前讲革命故事、教唱革命歌曲,与青年人进行现场互动。而她也借此登上了电视台一档平民选秀节目的舞台,收获众多“粉丝”和延安迷。

  “这是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在抗战路上与先辈们不期而遇。”她说,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能在延安找到现实问题的答案,无论是抗日救国还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都需要艰苦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人民服务,这正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涵。

  走在抗战路上的,还有青年学生、网络名人、媒体记者和知名学者,这种人员配备与中共中央“要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高度契合。一些分析人士认为,组织者正越来越重视网络对于正能量的个体体验,用大量事实压缩不实信息和恶意诋毁的空间。

  “只要到军人们驻训的戈壁滩被风沙那么一吹,就知道自己有多渺小多脆弱。军人们太不容易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际政治战略博士研究生雷希颖说,官方的传播思路正在发生变化,多元化的内容呈现、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吸引更多普通人进行体验式“教学”。

  截至13日上午,“青春向延安”微博讨论量已突破2000万。团中央宣传部新媒体处处长吴德祖表示,活动从策划、内容、传播等多方面的创新,受到青少年的喜爱和社会广泛关注。期待更多中国青年深入感知中共领导抗战的历史,点燃心中的红色火种。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中共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