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媒评 > 正文

遏制过度医疗需激发患者的能动性

2015-07-12 10:34:00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作者:堂吉伟德

  10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与中山大学联合主办,中大岭南学院等承办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与三医联动”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隆重举行。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会长王东进指出,医改后出现的一个现象是医疗费用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中国抗生素的使用量是美国和欧盟的10倍以上,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前年全国输液量达到108亿瓶,平均每人一年输液8瓶。(7月11日《新快报》)

  一提及过度医疗,“人均一年输8瓶液”已成一个标志性的数据。在“能吃药的不打针,能打针的不输液”的医疗原则下,滥用心脏支架和滥用抗生素之类的过度医疗,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过度医疗产生的主因,在于“以药养医”的利益因素在作崇。因而最终的解决途径,也要靠制度本身来纠偏。时下推行的“病种报销”、“医保定额”制度,诸如湖南湘潭推出了括医保医疗费用专家评审、总额控制结算办法、医保医师管理等综合性政策,也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不过,制度性因内解决了,还需要强大的外力作为辅助。当前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公众医学常识的缺失,导致其监督作用未能得到发挥;而医疗信息的不畅,又无以满足患者最基本的知情权。当患者无以成为医疗方案中重要组成,其意见未能得到充分尊重的情况下,医疗就成为单方面的主导,而患者则更多处于从属地位,并因之成为医患关系恶化的源头。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这种状况表现在医疗领域,就是最基本的医学常识的缺失。很多患者不仅无以抵制过度医疗,反倒成为其巨大的推手。现实中,很多医生的治疗方案也多是出于对患者需求的迎合。一些患者为了达到“高效、快捷”的治疗目的,往往要求医生用重药、下猛方来进行解决。一个普通的感冒,吃药打针都算轻的,很多人一上来就要求医生给自己打点滴。

  据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医生介绍,“大部分轻度感冒患者都是不需要挂水打针的,但是有的患者到了医院,非得打针挂水。”事实上,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约有8成轻度患者是不需要打针挂水。而患上感冒之后,一般也需要七天左右才能完全好转。所以,无论吃药与否,还是等待其自愈,稍懂常识的人就会对打吊针拒而远之,自然医生想过度治疗也难以如愿。

  国外之所以较少出现过度医疗,除了有标准化的医疗指南,完善的约束机制之外,一个很重要的是,患者都具有很高的医学素养,能够对医生的治疗方案提出不同的见解,从而也能达到反向监督的作用。国外医院不倡导大输液,跟患者的拒绝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久而久之成为一种共识和习惯,也从而促成了医疗行业规则的形成。

  6月17日,钟南山、郑家强、王辰三位院士和来自不同医院的医师、硕导、博导一起,提出了国内医学界探讨的新名词——医患共同决策。国外公众的医学素养普遍较高,而医生与患者之间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共商机制,整个社会对医疗行为的特殊性有清醒的认识。医患共同决策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改变之前纯粹的医生主导化模式,变成了医患之间的双向互动,从而使患者的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此不仅有利于提高患者本身的医学常识,也能让其在与医生的互动中,发挥出自身应有的监督作用。某种意义讲,此既是一种交流的过程,也是一种彼此学习、互相监督的过程。当患者也具有医生的素养之后,那么过度医疗也就不会如此毫无顾忌和根深蒂固。(堂吉伟德)

责任编辑:刘梅婷
新闻关键词:医疗医生打针输液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