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媒评 > 正文

高亚洲:有“见光”的公积金就能走向健康吗

2015-06-09 10:50:00 来源:光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就在前几日,一则“全国公积金使用情况六年未公开”的新闻,曾引爆舆论关注。姑且不说通报管理情况,本应该是一种行政自觉,这6年的断裂,竟断得悄无声息,况且还有言犹在耳的公开承诺。不得不说,它映射出太多其他的东西。信息公开已然成为某种公共的规定,但是,当以郑重承诺传递出自我改革的自觉,却没有看得到兑现,失望随即而来。于此而言,因为公积金信息公开而发生的沸沸扬扬争议,是可以想象的。

  为何会有公积金信息公开的“玻璃门”?是统计数据上的技术障碍,还是现实利益所掣肘,或是因为其他?妄自揣测或会有失偏颇,但是这些质疑的存在本身并不突兀,置于更大背景来看,这些质疑所击中的乃是关于“公积金”的更大胸中块垒。即便如今能看到“走向透明"的好气象,但是,这能否昭示这公积金制度安排将走向健康呢?

  依然有必要做一番回溯: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对推动住房市场化和货币化改革发挥了关键作用,从一开始,住房公积金便被赋予了包括保障、集资、机制转换功能,而从公积金强制性来看,也是源于其保障性的基础功能。

  由此再来打量走到今日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姑且不说在大背景下,公积金制度与现实的契合性,单就公积金制度本身而言,在基础功能的实现上已经遭遇着汹涌而来的争议:第一,在归集与缴存上,现实的低效率与高成本,强制缴存的必要性是否还足够充分?按比例缴存的制度设置,会否已造成新的不公平?第二,从使用与投资看,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是否存在资金过度闲置浪费,进而损害缴存人的收益?第三,从组织与体制看,管理主体的责权失衡,会否存在事实上的决策机制缺陷,而属地化的管理格局,又会否造成抗风险能力差?

  仅有粗线条的“见光”恐怕并不能迎来公积金的健康,相较于公积金信息公开的滞后,这些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无疑是主管部门需要直面的更大质疑,这些需要更坚定地直面勇气和改变决心,毕竟这关切着缴存人的具体利益,从更大层面讲,关切着“居者有其屋”的社会愿景能否得以实现。而从其中的逻辑看,如果缺乏对这些现实问题的直面,信息公开恐怕也只能成为虚妄的期待。

  一个已经得到证实的信息是,住房公积金制度将面临重要的变革,而处于“暗箱”已久的公积金信息正在走向透明,求变的勇气和决心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健康的住房公积金改革路径,必须坚持其基础保障性功能,不仅要为低收入等弱势群体提供托底性保障,也要为那些所谓的“夹心层”—社会中间群体在住房问题上提供援助和支持。(高亚洲)

责任编辑: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