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媒评 > 正文

新华网评:命运共同体:中国的理念与理想

2015-04-07 09:10:00 来源:新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从未来的某个时点回望,2015年3月底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将被视作国际秩序变革的一个转折点。其主要标志有两项,一是中国推动的亚投行迅速扩容,除了硬挺着的美日两国,几乎囊括世界主要国家;二是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引发了一轮洲际开发热潮,点燃了欧亚非大陆共同发展的星星之火。

  从历史来看,中国发出的倡议还是首次得到这么多不同类型国家的响应。就此而言,历史正在掀开新的一页,二战后的70年秩序将升级换代,迈向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新历史阶段。经验已经证明,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秩序难以解决全球绝大多数人口面临的困境,即如何实现共同发展和共享的安全。

  在博鳌亚洲论坛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强调作为大国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以“共商、共建、共享、共赢”为原则,秉持正确义利观,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建立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反映了中国作为新型大国的务实主义和理想主义。

  中国的务实主义建立在对世情和国情的历史认识上。自1800年以来,全球人口从10亿增长至目前的72亿,但进入发达工业化水平和享受富裕生活的人口占比始终维持在六分之一左右,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没能跟上发达国家的步伐。同样,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的战火、动荡和曲折也是世界罕见的。为什么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长期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的困境呢?很重要的一项原因,是发达国家开创的发展道路多数时候以主导权、而非“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原则推进全世界的共同发展。在很多发达国家看来,推动发展中世界的发展不是根本目的,维持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才是终极目标。这样的一种国际关系,没有互利共赢的共同价值追求。

  过去二百年来,发展中国家采取过多种手段试图扭转落后贫困的局面,但多数时候行不通。即便是19世纪中叶以来发展程度最高的拉丁美洲国家,其人均GDP也始终无法超越占美国水平的1/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的发展中经济体首先突破这一比例,迈过“中等收入陷阱”,跨入富裕国家行列。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聚集的动能很强。

  但是作为一个人口规模十亿级的国家,在人类历史上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还有崇高的理想主义。中国不仅要谋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试图和世界分享这种发展经验,共同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推进共同发展。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宣布,中国“将继续给包括亚洲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市场、增长、投资、合作机遇”。

  中国提出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绝不只是为了避免与旧有的大国碰撞,也含有一种历史使命感。就解决全球剩余三分之二人口的贫困和发展问题而言,中国将具有比发达国家更强的规模优势和时代优势。“命运共同体”由中国首倡并驱动,也是大势使然。(作者钟飞腾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大国关系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