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媒评 > 正文

新华网评:要让更多的人愿意做一辈子辅导员

2015-04-03 14:57:00 来源:新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刘进(前排中)与学生交流。图片来源于《武汉晚报》

  《中国教育报》近日发表了一篇写辅导员的人物通讯《刘进:做一辈子辅导员,也愿意》,刘进是华中农业大学的辅导员,从2002年“从业”至今,13年带过8000多名学生,两个手机里保存了2000多个学生的电话号码,QQ里还有1000多个现在或曾经带过的学生名单。

  在为刘进而感动的同时,我也看到了另一个细节:13年来,曾经的学生成为刘进的同事,曾经的同事纷纷离开辅导员岗位,甚至成为他的领导。在外人看来,这也许没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做了一段时间辅导员之后,选择做专任教师,走进机关当干部,甚至辞职下海……但问题也许不这么简单。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经常与辅导员沟通、交流,辅导员的工作的确非常辛苦,手机24小时开机不说,还要保证“随叫随到”。在大学里,事关学生的事都是大事,尤其是90后学生,抗挫折能力,包括生活、情感、学习压力、社会交往等方面,一旦出现难题,表现往往很茫然,冲动,甚至偏激。辅导员的工作就是给他们以心理慰藉,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及时“介入”他们的生活,为他们答疑解惑疏导,让他们心头的阴霾云开雾散,拨云见日。

  学生是辅导员的“心头肉”,辅导员便是学生的“星”。但是,在我与一些院校(有公办院校,也有民办院校)做学生工作的领导交流时,实际情况却耐人寻味。先说所谓的地位,在一些院校,辅导员不但是最基层的工作岗位,也是最基层的“社会地位”,吃苦耐劳的时候有他们,“吃香喝辣”的时候没有他们,只要和学生有关的工作,都成了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各个职能部门都可以对他们“吆五喝六”,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如果有转岗的机会,都是从辅导员向其他岗位转,没有人愿意转到辅导员岗位来,如果说辅导员“地位”高,那应该抢着当辅导员才对。再说所谓的待遇,在有的院校,辅导员即便拿了职称,也享受不到相应的待遇。比如,辅导员与学生交流多,电话打得多,电话费理应多报销才是,可是,每月有限的电话费报销额度无法满足他们的工作需要,超出的费用只有自己承担;为了和学生交流,有时候要和学生一起聊天、吃饭,让学生买单不妥,可辅导员并不掌握“经费”,往往要自己掏腰包,长此以往,负担太重,难以承受……

  爱一个职业是不错的品质,长久地爱一个职业,除了自身的主动性之外,还需要学校出台切实有效的制度保障,不但要让辅导员在工作中不断得到激励和成长,也让辅导员成为含金量高的职业。因为辅导员全心全意地关心、热爱学生,是学生的福,学生在家庭般温暖的人文环境中成长、学习,度过青春成长期的焦躁、不安,健全人格、品质、修养,早日独立面对困境,走向社会,是学校的福。如果有一天,当有更多的辅导员被问及“是否愿意做一辈子辅导员时”,他们都说“我愿意”,那才是真的愿意。

责任编辑:殷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