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媒评 > 正文

光明网:中央三公经费,于“瘦身”中见增量

2014-04-21 11:00:00 来源:光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中国官方18日公布的信息显示,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71.54亿元,与年初预算相比下降10.2%。2014年的预算则为71.51亿元,同比下降10.3%。这已是两个数据自公布以来连续第三年下降。

  中央部门集体晒预算,“三公”经费照例成舆论关注要点。其数字增减变化,也引起广泛解读。如2014年“三公”预算,就比去年预算数、执行数压减了两位数,这“瘦身幅度”无疑慰藉人心。正如北大教授刘剑文说的:这“达到了预期目的”,“国家要把公款用好,就是国家理财,要保证收支的有序规范透明,这充分体现了理财治国的思维”。

  应看到,中央已屡次重申,各级政府必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坚持过紧日子,并作出“三公”经费规模只减不增的承诺。而今,它以“看得见”的数目公开,呼应着公众期望,也兑现着“过紧日子”的承诺。

  实质上,中央本级“三公”经费的变化,也是政策气候的探测仪,它连年“瘦身”,意味着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态势下,行政成本也在相应地缩减,政府廉政度在提升。而这,也是改革效应的凸显:八项规定在贯彻、公车改革已进入“快车道”的现实,也为“三公”经费削减提供了解释框架。

  就各部委公布的数据看,压减“三公”支出,自然是其共同节奏,而具体到“瘦身”科目上,它也增减失衡,公车购置费,就是实现压缩的“重要板块”。如今年首次公开部门“三公”经费的最高法,公车购置费从去年的82万元,变为今年的零预算;还有交通运输部,今年安排公车购置费505.73万元,比去年预算的减少1098万元。

  置于公车改革的背景下,这着实不难理解: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提出要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等,这也对购置公车的上游需求,无疑起到了遏制作用。同样的,对公款旅游的规制,也让有些部门压缩、取消部分出国(境)团组。

  当然,“三公”经费的结构性变化,不单取决于政策动向这一“变量”,还跟刚需变动有关系。如财政部、审计署,今年因公出国(境)费预算均有增加,这跟计划出访任务、费用标准调整等,就不无关系。而“三公”预算,就该以顺应现实之需为前置条件,在此基础上,去实现“尽可能的压缩”。

  “三公”经费瘦身,是公众乐见的,但“看得见”还应“看得懂”。眼下要让民众更好地监督政府,就必须在“公开精细化”上再下功夫,也将其公开范围不断拓宽,实现全口径预算。在我国,财政支出预算科目一般分为“类”、“款”、“项”、“目”四个级别,越往后越细致,截至2012年,部委预算公开到了“款级科目”,这见证了公开层次的梯度爬升,也表明,它仍有改善空间。

  而将开支更加细化,也能规避“支出搬家”等暗象。近日媒体就曝光,部分国企被曝公布年报时,招待费由往年数亿元变成今年归零,而“其他”科目费用暴增,这被质疑是在玩“偷梁换柱”的游戏。此外,还应建立预算执行全过程动态监控机制,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防止年底“突击花钱”等乱象。唯有如此,附着在“三公”上的挥霍空间才能少些、更少些。

  说到底,中央三公经费“瘦身”,契合民众期许,也是改革增量红利释放的可观结果。公众希望,它既能在改革深化的背景下,继续压缩空间,也在公开更趋细化中,提供程序性依托,最终实现多面升级。

责任编辑: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