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媒评 > 正文

河南商报评论:公车改革 关键在于敢碰特权

2013-11-27 11:14:00 来源:河南商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对党政机关公务接待、公务用车等方面作出全面规范。今后,我国将推进社会化、市场化公务用车制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详见昨日《河南商报》A05版)

  政府高层希望降低与公车有关的公共财政支出,而公众对公车腐败的不满情绪也是日渐增长,但多年努力,效果并不理想。

  面对庞大的公车开支,一些地方也进行了相应的公车改革,但从改革的结果来看,评价改革的两大核心—公车数量和公共财政支出却未降反升,制度设计屡屡被糟糕的现实架空。于是,无论何种方案出来,公众总怀疑改革的动机以及制度设计的公平正义。

  处于矛盾焦点的公车改革,看似复杂,其实不外乎三点:一个是购买公车的财政信息公开透明,一个是使用过程中的民主监督,一个是违规之后的有效问责。换言之,公车改革的本质是限权。纵观各种公车改革的模式屡次推进但又屡屡招怨,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触碰特权。相反,在公车改革中,用制度和政策的形式,将部分特权合法化,这集中体现在“车贴”的发放上。此次国务院推出的公车改革措施,同样如此。尽管将推进社会化、市场化公务用车制度,但在发放交通补贴上,依然让民众不安。

  且不说此次推行公车改革之后交通补贴是否会有高额嫌疑,单就依照我们的生活经验,级别较低的公务员,往往可能出门办事更多,但公务交通补贴并不是根据实际公务出差情况来定的,而是以官职级别统一发放,这在公众眼里就相当于变相增加了公务员群体的收入。于是,这就可能制造两重不公:官职越高补贴越多对公务员内部不公,变相增加公务员收入对公众不公。

  当然,在变相福利与限权之间,公车改革会走向哪边,当前只是公众的猜测和担心。但如果要让此次公车改革在社会化、市场化的技术路径上持续下去,那么它必须要有一个依附的制度—一个科学、审慎、合理的预算编制。在这个预算编制里,公众能够控制政府支出,无论是发放交通补贴,还是公车外出,都能保证每笔钱用到该用的地方。而当前公车腐败乱象频生以及各地推行的公车改革之所以饱受非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预算没有经过公众的监督和专业的审视,甚至缺少事后的监督和问责,进而导致政府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进行必要的“车贴”发放,都会被公众猜疑。

  这就更需要将公车改革放在行政改革的大外延里推进了。因为,公车改革不仅是对公务用车方式的调整和公务车价格的限制,也涉及权与事的匹配问题。这指向所有公权力,是对各级领导和权力部门是否规范、合理行使公权力的真正挑战。

  否则,没有限权的公车改革,很可能蜕变为行政部门瓜分公共财政的新一轮盛宴。

责任编辑: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