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媒评 > 正文

用“两只手”托起廉价药

2013-06-24 17:55:00 来源:人民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政府与市场两手齐发力,才能解决药价高、药品缺的问题,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近日,一种叫甲巯咪唑的药,让成千上万甲亢患者焦心。因为价格太便宜,厂商停止生产,导致南京、济南、西安等多地缺药。

  药品停产,表面上看是一种“市场行为”:价格太低,利润太薄,药厂不愿生产,药商不愿销售。鱼精蛋白、复方新诺明针剂、红霉素针剂等药物,都曾面临与甲巯咪唑一样的命运。作为药品的直接使用者,患者处于这根利益链的最末端,对厂商的选择毫无影响力。他们的健康需求,在这样的“市场行为”中被无情地忽略了。

  此时此刻,一味谴责厂商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有失公允。这里涉及一个定价政策的问题。对于“基本药物”,限价很有必要,是对患者利益的一种有效保护。但有时候,也存在这样的矛盾:产品原料成本上升、出厂价却没有增加,甚至出现“卖得越多、亏得越大”的情况,厂商不可能长期亏本经营,只好停产。以甲巯咪唑为例,进口药的价格是国产的十几倍。对一些药品的价格限制,初衷是好的,但它在产生了不符合供求关系的廉价的同时,也产生了廉价造成的短缺。

  抛开“良心”、“道德”等问题,廉价药的消失,可说是制药售药者与医药管理者之间的博弈,而不仅是孰是孰非的价值判断。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如果不能改变简单的“低价政策”,这样的博弈还会不断进行下去,反而背离了调低药价的初衷。说到底,对于患者,无论是“药价高”还是“药品缺”,都不是最好的选择。

  在某种程度上,廉价药背后的两难,也是医疗体制改革中的普遍困局。医疗既有公益性,也有市场性,应该如何划分二者各自的领域?既需要政府托底,又需要市场激活,管理者权限应该止于何处?既有井喷式的需求,也有新技术的出现,改革者如何应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公立医院改革,到医保制度完善,再到药物生产销售,莫不需要更合理的顶层设计与更精确的末端治理。

  以廉价药为例,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可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和保护措施,考虑定厂、定价、定量生产,对药企和医院进行补偿,保证公众不至于因为“市场失灵”而陷入用药的危机。另一方面,对药品需要适度放开价格管制,降低中间行政审批环节成本,让生产者有利可图,以市场的力量,刺激更多药厂加入到生产行列中来。既有公益性的廉价国家药物,也有社会生产的国产药品,还有进口药物,相互补充相互竞争相互促进,才能在正常的市场状态中,让药品供应充足、价格合理。

  解决廉价药消失问题的思路,可说是医疗改革的一只麻雀。其基本的理念应该是,既不迷信行政之手,也不轻视市场力量,政府和市场两手齐发力。唯有这样,才能解决药价高、药品缺的问题,也才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 人民日报 》( 2013年06月24日 05 版)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