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媒评 > 正文

改革要向“权力经济”开刀

2013-03-25 14:52:00 来源:法制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耗时4个多月,跑了10多个部门,盖了20多个公章,花了10多万元,目前仍未“备齐”办理厂房房产证所需的全部材料。东部地区一家知名工业企业负责人谈起最近这段“魔鬼经历”,感慨之余,充满期待:希望这次政府机构改革要真正“甩开膀子”、“不放空炮”,让企业看到希望(3月24日《京华时报》)。

  将部分事前审批事项改为事后报备,是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的重要举措之一,其优势在于既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又降低了企业的成本。然而,这家企业负责人的“魔鬼经历”却给了我们两点启示:一是国家大力推进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一些地方只是走过场,实际上却是“换汤不换药”,需要引起重视;二是反证了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应当看到,企业盖了20多个公章仍然办不下厂房的房产证并非个别现象。3月23日,新华社总结了机构改革中“换汤不换药”的四大怪象:改出一批吃财政饭的闲人,少了正式工多了“临时工”,以“改革”之名行“涨价”之实,明放暗收、小放大收。东部这家企业负责人的“魔鬼经历”,实在是对这四大怪象生动的注解。

  政府“有形之手”管得过多、过滥,被经济学界形象地称为“权力经济”,即以行政权力为“资源”,以行政审批为手段,以权力“寻租”为特征,以谋取非市场利益为目的的一种经济形态。“权力经济”盛行,不仅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强化了具有权力背景、依靠行政权力“资源”的企业(如大型央企)的“事实垄断”地位、妨害公平竞争,而且容易导致掌握审批权力的公职人员的贪污腐败行为,害莫大焉!

  正因为如此,3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回答记者有关政府机构改革、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的提问时强调:“这次改革方案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当然也是简政放权。机构改革不易,转变职能更难,因为它更深刻。现在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决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轻,更不能搞变相游戏。”

  “权力经济”盛行,关键在于权力产生了“经济效益”。为此,笔者以为必须建立健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约束机制,减少权力对经济的干预:一是对政府必须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及其收费标准、办理机构及期限等务必全面公开,从而将行政审批完全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二是在第三方服务中引入竞争机制,禁止由行政审批部门指定服务商或服务机构的行为;三是建立“超期默认”制度,即在规定的期限内如果相关机构无法办结审批事项,即应视为“同意”,在这方面有些地方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瞿玉杰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