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媒评 > 正文

沈兴耕:春节,也是世界的

2013-01-28 18:05: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斗转星移,伴随着天边的春潮微微滚动,癸巳蛇年春节正悄然向我们走来,一场神州同欢乃至全球共乐的盛大“庆典”,马上又要再度上演了!

  春节作为中国最大的节日,当然首先是民族的。在4000多年的传播、继承、演变与发展中,它已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价值,即:祭奠祖先、家族和睦、血缘亲情;并有一整套相应的基本稳定而又与时俱进的符号,依次是:煮“腊八粥”、祭灶、扫尘、贴春联、挂红灯、祭祖、吃团圆饭、守岁、拜年、放爆竹、耍龙灯……这一切,早与中华各民族十几亿人民的血液深深地融为一体了。

  但是,正因为如此,春节同时也是世界的。第一,只有非常突出的且具鲜明个性的事物,才可能或容易引起别国及世界的注意与看重,难道有谁愿意关注那些跟自己差不多的手脚与面目吗?第二,世界本来就是由丰富多彩的不同个体组成的整体,没有个性,哪来共性?文化包括节日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标志性符号——春节,自然也不例外。

  其实,春节早已走出国门。汉唐以降,中国文化就从未间断地向疆域以外的四周辐射,明代之后,“中华文化圈”逐渐趋于稳固,春节文化因此也就完全融入东亚及其他一些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生活之中,直至现在。虽然这些地方过年的某些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但那又怎样?在我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各个地区过年的具体习俗不也是千差万别的吗?从人文内涵的层面上看,它们无疑都是“春节”,而且还是“一致”的。

  近现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国人移居海外的速度明显加快,与此同时,春节也随之扩散到世界各地,只不过仅局限于华人社区而已。坦率地说,春节真正进入欧美等主流社会,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最近几年才似乎忽然出现的事情。其主要表现有:(1)更多的国际政要纷纷发表贺信贺词演讲,向华人及中国人民拜年。他们既有联合国秘书长,也有美国、巴西总统,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总理及英国首相,等等。(2)不少地方采取某些特殊方式迎接农历新年到来。比如美国纽约帝国大厦连续第13年为春节亮灯4天,纽约市政府从2003年起将春节纳入公共假日;英国伦敦市长点亮红灯笼、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换上“红装”以贺新春;加拿大、巴西等国为春节发行生肖邮票,前者已经超过了一轮……(3)有些纯粹的外国人开始自觉地过起“中国年”,越来越多的人自动加入每年欢庆春节的各类活动行列。

  尽管春节在西方、在世界的认可度、普及率目前还不算很高,但影响力越来越大却是不争的事实。其中原委很多,诸如中外交往的密切程度前所未有,不光入境的人很多,而且出境的人更多,仅这几年出国过年的人数就呈爆炸性增长。所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越来越了解、重视春节就不足为奇了。不过,我认为最根本的因素,还在于中国的硬实力、软实力、综合实力在世界上的不断增强。

  由此,我们可以大胆地预测,春节成为世界性节日,应该是指日可待的。除了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后盾外,春节本身所涵有的科学因素和文化魅力同样不可忽略。与西方某些带有宗教色彩的节日不同,春节源于大自然的召唤,是一个“自然的节律”,它是中国人“天人合一”价值观的反映。一个凝结民族情怀、展示文明底蕴、体现传统价值的节日,一个象征亲情、团圆、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肯定也会受到世界人民欢迎的。

  让我们一起努力迎接这一天的早日到来吧!

  (作者为本报高级编辑)

责任编辑:宋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