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全运圣火照湾区,同心筑梦向未来

2025-11-13 17:37:54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圣火在南粤大地点燃,三根象征粤港澳三地的支柱托举起圆形火环,既勾勒出“同心同向”的地理图景,更凝聚起“交融共生”的发展共识。这场横跨19座城市的体育盛会,不仅是竞技实力的展示舞台,更是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生动实践、科创生态的集中亮相、人文情怀的深度表达。

  体育为媒,织密“一小时生活圈”的协同之网。交通互联互通是区域协同的基础。全运会首个跨境公路自行车赛,选手半天跨三地的赛程,印证了大湾区交通网络的高效;港珠澳大桥的旅客流量、“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的通行量,彰显着交通对民生的深刻改变。以赛事为契机,广佛南环、佛莞城际“四线贯通”,广深铁路实现5分钟间隔“公交化”运营,广州白云机场扩容升级,干线铁路与城际、城市轨道交通深度融合,让人员、物资在三地间高速流动。这种协同不仅保障了赛事,更让大湾区居民跨城通勤、旅游、就业愈发便捷,“同城效应”持续凸显,为区域协同发展筑牢交通根基。

  科创为翼,激活“团体赛”模式的创新引擎。科技创新是大湾区的核心竞争力,全运会成为科创实力的“全景展示窗”。深圳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广州的智能安检设备、佛山的抗风稳燃火炬、香港的精准定位技术,一系列“科技+体育”的融合应用,让赛事更智能、更高效。“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位居全球创新指数百强第一,2家国家实验室、430家省重点实验室组成的梯次体系,构建起协同创新的强大矩阵。全运会为科创成果提供了转化场景,加速了技术产业化进程,更凸显了大湾区“团体赛”式的创新优势——任何复杂需求都能在区域内快速形成解决方案。这种协同创新模式,不仅赋能体育产业升级,更强化了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文化为魂,绘就“人文湾区”的同心画卷。体育承载文化,文化凝聚人心。全运会开幕式上,醒狮与VR共舞、英歌锣鼓搭配全息投影,科技与岭南文化完美融合,彰显三地同根同源的文化底蕴。赛事期间,茂名定向赛邂逅“荔枝红”,佛山赛事融入太极、醒狮非遗,梅州足球赛彰显“足球之乡”魅力,19座城市将“竞赛动线”变为“文旅路线”,让观众在观赛中感受岭南文化的古韵与生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三地在文物保护、文博联动、文化产业协同等领域深度合作,而全运会让“人文湾区”建设从“软实力”变为民众可感的“硬体验”。共同的文化符号与赛事中的情感共鸣,不断增强大湾区居民的身份认同,让人心相通成为区域融合的精神纽带。

  在全运圣火的映照下,粤港澳大湾区正以体育为桥,打破地域壁垒、激活创新动能、凝聚文化认同,书写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崭新篇章。(文/李强)

责任编辑:吴晓慧
新闻关键词:全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