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以法固语 新时代更要“好好说话”

2025-09-09 17:37:16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9月8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修订草案正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自2001年该法施行至今,我们的“说话场景”早已换了模样,从村口聊天到云端对话,从执笔写信到指尖敲屏,从方言隔山难通到“语同音”走遍神州。这次时隔二十余年的首次重大修订,本质上是给新时代的“好好说话”立规矩,既管得住网络空间的“谐音乱造”,也护得住日常沟通的“清晰顺畅”,更守得住文化传承的“字正腔圆”,堪称一次关乎十四亿人“说写之道”的制度升级。

  深化网络空间治理,说“符合规范的话”。当前,网络空间语言失范现象屡见不鲜,从短视频平台的“泰酷辣”“绝绝子”等谐音热词,到商品包装上的错别字,再到网络视听节目中的生造词汇,乱用方言。此类乱象不仅扰乱语言秩序,更侵蚀文化根基。修订草案直面问题,明确规定政府主办平台、网络视听、商品包装等须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用语用字。这不是限制表达,而是匡正风气;不是压制创新,而是导正航向。

  升级法律保障体系,说“遵守法律的话”。以往规范多靠自觉,治理往往乏力,景区误“入口”为“人口”,广告滥改成语,此类问题常因无法可依而止于舆论监督。修订草案关键突破在于设立“法律责任”专章,明确执法职责,细化处罚标准,让语言治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此,语言治理有了“牙齿”,文化传承有了“盾牌”。

  推进社会公平普惠,说“共通共享的话”。尽管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已超80%,但农村、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仍有人“听不懂标准话、写不出规范字”。修订草案要求将语言文字纳入政府规划与预算,重点加强对薄弱地区的支持。此举旨在打通“最后一公里”,让每个人借规范语言融入现代生活、共享发展机遇。通语言,即通未来;齐步伐,方能共前进。

  强化文化传承载体,说“凝聚认同的话”。汉字是文明的基因,是民族的脉搏。修订草案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明确为“国家象征”,体现象征性地位和战略价值。全球化和数字化大潮中,规范语言文字既是文化安全的屏障,更是文化自信的基石。

  言以正声,字以载道;法以正言,语以兴邦。让我们以法为纲,以言为桥,字字规范、句句清晰,让每一次发声都传递文明的力量,让每一处书写都彰显文化的自信。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新时代真正实现“好好说话”。(文/唐婧 )

责任编辑:吴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