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耀征程|筑牢全民科学素质之基,滋养科技创新繁花盛放
科普作为科学知识与大众认知的桥梁,其本质在于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科技创新培育沃土,进而推动社会进步。2025年9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告首个全国科普月正式拉开帷幕。这不仅是对《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后,将“科普日”升级为“科普月”的首次实践探索,更标志着我国科普事业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集成”的新阶段。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是科普的核心使命。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显得尤为迫切。对于个体而言,良好的科学素质是应对生活挑战的关键,如辨别健康养生信息的真伪、灾害时的正确避险等;从社会层面来看,它是构建创新型社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能够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为科技创新提供优质环境。
科普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它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大众易于接受的内容。例如,科普讲座使科学理论变得清晰易懂,科普展览激发公众的好奇心,科普影视和游戏则让公众在乐趣中学习。通过持续的科普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社会整体科学素质水平。
科普为科技创新提供丰沃的土壤和养分。它能够激发公众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储备人才资源。青少年是科技创新的未来,科普活动能够开启他们对科学世界的好奇之门。许多著名科学家在年少时都曾受到科普的启发,走上科研道路,如牛顿、爱因斯坦。科普活动吸引更多青少年关注科学,为科技创新培养后备力量。
此外,科普还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科普活动将科研成果向公众传播,提升其社会接受度和应用率。例如,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科普,有力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站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新起点上,全国科普月不仅是一场科学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集结号。当14亿人的智慧与创造力被科学精神点燃,中国必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征程。(文/章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