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星光耀征程|七夕:从诗赋典故里走来的文化符号,藏着国人的浪漫根脉

2025-08-29 16:22:47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每当七夕临近,《古诗十九首》里这几句诗总会在心头流转。作为最具诗意的传统节日之一,七夕从不是简单的“中式情人节”——在文人墨客的诗赋典故里,它藏着古人对星辰的敬畏、对巧手的崇尚,更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情”与“礼”的深层密码。

  古人的七夕,是“诗”与“礼”的交融。早在《诗经·小雅》里,就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箱”的记载,那时的人们已把银河两岸的星辰想象成“织女”与“牵牛”,赋予天地星辰人文温度。到了汉代,“穿七孔针”“祭杼柚”的乞巧习俗渐兴,《西京杂记》里“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让“乞巧”成了七夕的核心仪式——少女们对着月光穿针引线,不是为了情爱,而是以“巧”寄寓对生活技能的追求,这是古人“修身齐家”的朴素表达。

 文人笔下的七夕,更把这份习俗酿成了诗。杜牧写“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不写热闹的乞巧场景,只留一帧清寂的观星画面,让星辰成了安放闲情的载体;秦观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更跳出鹊桥相会的传说本身,把恋人的相思升华为对“长久”的哲学思考——原来七夕的浪漫,从不是“朝朝暮暮”的腻歪,而是“隔河相望仍牵挂”的笃定。就连白居易写《长恨歌》,也特意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誓言放在“七月七日长生殿”,让七夕成了“情之坚贞”的文化符号,可见这一节日在国人心中的分量。 

  有人说现在的七夕“变味了”,可细想便知,传统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它总在时代里生长。如今年轻人晒“手写情诗”,何尝不是对古人“以诗寄情”的延续?非遗传承人在直播间教“做巧果”,正是把“乞巧”的习俗从古籍里拉到生活中;就连航天爱好者对着银河讲“鹊桥号”中继卫星的故事,也是用现代科技给“鹊桥传说”添了新注脚——就像古人从星辰里读出“织女牵牛”,今人从星辰里探知宇宙,那份对“未知”的好奇、对“美好”的向往,从来一脉相承。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今夜若有闲暇,不妨抬头看看银河。或许能看见,杜牧笔下的“牵牛织女星”仍在闪烁,秦观写的“两情久长”仍在流传,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浪漫与温情,正顺着这星光,悄悄融进我们的日子里。(文/王鹏)

责任编辑:崔永霞
新闻关键词: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