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星光耀征程|夜经济2.0:当文化IP点燃烟火人间

2025-08-12 16:41:54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华灯初上,山城江畔的无人机编队勾勒出轻轨穿楼的魔幻图景;徐州奥体中心的足球呐喊声与烧烤香气交织升腾;西宁豹街的雪豹光影秀在夜幕中流转……这个夏天,中国夜经济正以“文化味+烟火气”的全新姿态,书写着消费复苏的生动注脚。

 技术赋能,文化IP破圈传播

   重庆的5000架无人机以科技为笔,在长江上空绘就“新韵重庆”的流动画卷。这场持续3个月的展演,不仅让“两江四岸”成为网红打卡地,更通过社交媒体裂变式传播,带动长嘉汇商圈客单量提升30%、周边酒店入住率突破80%。当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科技碰撞,城市地标便转化为可触摸、可传播的文化IP,让夜间经济从“本地消费”升级为“全网关注”。

 赛事引流,文体融合激活消费

  徐州将苏超省级足球联赛“苏超”与夜间经济深度绑定,打造“观赛-夜市-商圈”的消费闭环。球迷凭票根可领取烧烤消费券,赛后转战彭城广场听乐队、赢奖品,带动全市文旅消费同比增长30%。这种“赛事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让体育激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动力,证明文体融合是拓展夜经济边界的有效路径。

 场景创新,老街区焕发新活力

  西宁大新街夜市用监管护航烟火气,上千个摊位既保留酿皮、甜醅等非遗美食,又引入文创冰箱贴、民族风饰品等潮流单品;豹街则以雪豹IP重构空间,33条夜间消费街区通过光影秀、花车巡游打造沉浸式体验。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元素在此交织,让老夜市既守得住乡愁,又接得住潮流,7月单月接待游客110万人次。

  从江畔无人机到球场消费券,从非遗夜市到主题IP街区,各地正以“文化为魂、商业为体、科技为翼”的创新实践,证明夜经济不仅是延长营业时间的简单叠加,更是文化表达与消费场景的深度融合。当政策引导、市场主体、市民参与形成合力,夜间经济便能成为既富“烟火气”更有“文化味”的城市新名片,在点亮夜空的同时,照亮消费复苏的前路。(文/宋庆玲)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