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以“小切口”巧解“大难题”

2025-08-11 20:57:41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年轻干部的成长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壮举,而是由无数个小切口的积累与突破编织而成的锦绣篇章。所谓“小切口”,是指从具体而微的问题入手,以务实的态度、精准的举措,逐步破解难题、锤炼本领。对于年轻干部而言,善于从小切口发力,既是方法论,也是成长观——唯有在细微处见真章,方能于大局中显担当。

  小切口为何重要?——“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年轻干部初入仕途,往往怀揣凌云壮志,却容易陷入“眼高手低”的困境。而小切口的意义,恰恰在于将宏大目标分解为可操作、可落地的具体行动,避免“纸上谈兵”。历史上有许多以小见大的智慧范例,北宋名臣范仲淹早年治理地方时,并未急于推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是从整顿吏治、兴修水利等具体事务入手,逐步积累民心,最终成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美名。对年轻干部而言,小切口是成长的“磨刀石”。在基层工作中,一个矛盾的调解、一项政策的落实、一次走访的深入,都是锤炼群众工作能力的契机。若一味追求“大场面”,反而可能因能力不足而事倍功半。

  如何找准小切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切口不是随意选择,而是要抓住关键问题、贴近群众需求。清代名臣林则徐在禁烟之初,并未急于全面禁绝,而是先从广州口岸的鸦片走私入手,通过收缴烟土、整顿海关,逐步切断鸦片流通的“毛细血管”。唐代诗人贾岛因反复斟酌“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而冲撞韩愈仪仗,却也因此成就佳话。年轻干部实践经验不足,更需从小事中锤炼基本功,无论是撰写一篇简报,还是组织一次会议,都应秉持“较真”心态,力求精益求精,在细节中提升专业素养。也要聚焦能力短板,深入调研,多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倾听民声,练就“见微知著”的本领,从群众“急难愁盼”中寻找工作突破口,以“小切口”补“大弱项”。

  如何深耕小切口?——“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找准小切口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选择归隐田园,看似是“小切口”的退让,实则是坚守本心的大智慧。清代曾国藩有“日课十二条”,每日自省,终成一代名臣。基层工作琐碎复杂,年轻干部需坚守本心,以“钉钉子”精神,在小切口中深挖细耕,一件事一件事去办,一个难关一个难关去过,系统梳理、寻根溯源,直至解决难题。要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积少成多,积沙成塔,从中磨砺耐心与定力。也要善于总结,及时复盘,思考哪些做法有效、哪些需要改进,建立“成长档案”,记录工作中的得与失,逐步形成自己的方法论。(文/房本乾)

责任编辑:吴晓慧
新闻关键词: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