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星光耀征程|立秋咬住夏天尾巴,潍坊人用舌尖翻转四季!

2025-08-07 17:01:53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今日,立秋。潍坊的阳光依然灼热,白浪河边的芦苇开始低语秋讯。杨家埠年画作坊里,匠人将颜料调成金黄赭石——这是秋天在调色盘上的第一次落笔。街头巷尾,人们捧着的西瓜还淌着夏日的汁水,齿尖却已咬住秋天的门环。

  潍坊人的节气更替,从来不是翻日历的机械动作,而是一场充满烟火气的舌尖革命!

  啃秋:一口甜脆,咬断暑气的锁链

  “啃秋”习俗在潍坊被称作“咬秋”,一个“咬”字尽显齐鲁大地的豪爽性情。立秋这天,全家围坐分食沙瓤西瓜,齿间爆开的清甜是告别酷暑的仪式。

  青州古城的石榴树已悄悄裂开红籽,浮烟山下的枣林泛起绯霞,昌邑葡萄园的“玫瑰香”甜得能透亮整个秋天。秋日信使被盛在碗里,成为宴上主角。

  在十笏园的黛瓦下,社区“啃秋会”正酣。孩童把西瓜籽粘成笑脸,老人讲述着苏东坡“贴秋膘啃秋”的轶事。瓜皮入坛腌作爽口小菜,连籽都不浪费。这场甜蜜仪式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唇齿间的季节更迭。

  贴膘:肉香里的生存智慧

  老巷飘出炖肉的浓香,是立秋的专属信号。老人笑言:“苦夏掉的肉,得用羊汤补!”朝天锅蒸腾的热气中,姜香与肉香缠绕,宣告着“贴秋膘”行动正式开始。

  这锅烟火气里,藏着农耕文明的密码:夏末秋初的潍坊昼夜温差拉大,肉食储备的热量是抵御秋寒;炖煮时加入的山楂,暗合《养生论》“增酸减辛”的古训;围炉分食的场景,让能量补给变成亲情纽带。

  当写字楼白领也循古法端出砂锅时,贴秋膘已从生存需求升华为文化基因。在追求纤瘦的时代,潍坊人理直气壮宣告:健康比瘦更重要。

  秋之仪:在节气褶皱里触摸永恒

  立秋三候被潍坊人揉进日常。晨起收集花瓣露水烹茶,是“白露降”的浪漫注解;夜听寒蝉鸣唱入眠,比任何闹钟更懂时节。临朐沂山的层林尽染中,太极拳的衣袖带起秋风,动作比夏日更舒展绵长。

  板桥执伞人漫步初秋烟雨,瓦舍炊烟与山水相映成趣。七百年前笔触捕捉的秋意,与今人仰望的同一片天空重叠——节气是中国人创造的永恒时钟。

  立秋夜,潍水河畔的流萤点亮灯笼。社区“啃秋”散场时,人们将瓜籽晒在窗台——那是留给明春的生机。朝天锅的热气模糊了玻璃窗,有人以箸击碗吟唱:“四时更迭皆天赠,一口秋膘养心神”。

  节气仪式从来不是怀旧标本,而是撬动生活美学的支点。

  当潍坊人咬下西瓜的瞬间,他们咬碎的不仅是夏日的余威。在节气褶皱里,人们以舌尖为罗盘,以烟火为烽火,宣告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掌控——这份滚烫的仪式感,足以让每个平凡日子长出诗意的根须。

  秋风吹过杨家埠年画作坊,金黄的秋叶图案刚被拓印在宣纸上。四季轮回的剧本里,每个人都是自己节气的主角。(文/张洪玉)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