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星光耀征程|聊城:民法典宣传“声”入基层,“典”亮生活

2025-05-15 15:02:43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当下,养老需求日益增长,一些不法分子却将黑手伸向了银发群体。打着"养老理财高收益" "以房养老稳增值"等幌子的金融犯罪活动层出不穷,不少老年人怀着安享晚年的期待,却在精心设计的骗局中失去毕生积蓄。守护老年人的"养老钱",已是刻不容缓的社会课题。 

  扎紧"社区防护网",让骗局无处藏身

  社区作为老年人生活的重要场域,应成为防范金融犯罪的前沿阵地。社区工作者可联合警方、金融机构,打造"反诈服务驿站",通过情景剧表演、案例讲解、方言快板等通俗易懂的方式,揭露"代办社保""投资养老公寓"等常见骗局套路。针对保健品诈骗、收藏品投资等新型骗局,定期更新"防骗指南",用真实案例敲响警钟。 

  同时,建立社区老年人信息动态管理机制,对频繁参与可疑理财活动的老人及时预警。发动网格员、楼长等基层力量,组建"银龄守护者"志愿队,开展一对一关怀提醒。此外,还可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置"金融咨询角",邀请银行理财师定期驻点,为老年人提供免费的理财规划建议。 

  织密"家庭安全网",筑牢亲情防护屏障

  家庭是守护老年人的第一道防线。子女应主动关心父母的财务状况,定期查看老人的手机支付记录、银行流水,帮助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设置转账风险提醒。更重要的是,要给予老人情感关怀,避免他们因孤独寂寞落入"温情陷阱"。不法分子往往通过嘘寒问暖、免费体检等手段获取信任,再诱导投资。建议子女每周至少与老人进行一次深入交流,分享最新诈骗案例,帮助老人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可与老人共同制定家庭理财计划,将养老积蓄合理分配到银行存款、国债等稳健产品。用亲情的温暖驱散不法分子的虚假关怀,让老年人在理性与关爱的氛围中管理财产。 

  练就"识骗慧眼",提升自我防护意识

  老年人自身也要提高警惕,练就识别骗局的能力。面对"高息回报""免费旅游""专家义诊"等诱惑时,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在参与任何投资活动前,主动与子女或正规金融机构沟通,不要轻信所谓的"内部消息"。建议老年人随身携带"防骗联系卡",注明子女电话、社区警务室电话等求助方式。 各地老年大学、社区活动中心应开设金融防骗课程,系统讲解基础金融知识、常见诈骗手段及应对方法。通过模拟投资场景演练、防骗知识测试等方式,帮助老年人提升防骗能力。一些地方推出的"银龄反诈积分计划",鼓励老年人参与防骗学习、宣传活动,兑换生活用品,有效调动了老年人的学习积极性。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保持清醒,守护好自己的养老积蓄。 

  养老金融骗局不仅是财产损失,更可能摧毁老年人的晚年幸福。只有社区、家庭和个人共同发力,构建起多层次的防护体系,才能让老年人远离金融诈骗的阴霾。相关部门要加大打击力度,完善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斩断伸向养老钱的黑手,让每一份养老钱都能成为幸福晚年的坚实保障。(文/王芳)

责任编辑:崔永霞
新闻关键词: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