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星光耀征程|科技赋能,文旅激活!解码潍坊“数字田园”新范式!

2025-03-07 17:06:06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当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土地便不再是沉默的生产资料,而是跃动的数字资产与沉浸式体验的载体。

  中国农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传统模式下农产品附加值低、质量安全信任缺失、产业链条单一等问题制约着乡村振兴的步伐。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4年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68%,而农业旅游市场规模却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折射出产业融合的巨大潜力。

  在数字化浪潮中,如何将智能技术与农业场景深度融合,构建“生产-消费-体验”闭环,成为破解传统农业痛点的核心命题。

  潍坊以“智能技术+区块链追溯”重塑农业价值链,通过“科技农业+生态观光”模式,开辟了一条数字化赋能、三产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智能技术重构农业生产,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

  传感器、物联网与AI算法正颠覆传统种植逻辑,让农业从“靠天吃饭”转向“靠数增效”。潍坊通过部署环境传感器与智能决策系统,实时采集数据并建立作物生长模型,实现精准调控。

  当算法替代农谚,土地便成了可编程的“绿色芯片”。

  例如,峡山区芦笋产业园通过智能温室系统将采收期延长30%,节水节肥超50%!100亩设施大棚中,传感器实时监测数据驱动水肥一体化系统,亩产达3500斤,较传统模式增产39%。丰年年数字种植园依托“7+7”数字种植模型,蓝莓生长管理实现全周期智能化,效益提升超30%。

  据相关部门统计,潍坊80%的设施大棚已配备智能装备,农业电商平台达1950家,智能农场超200家。

  潍坊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指出,“数据是新型生产要素,农业数字化正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集成”。

 区块链追溯构建信任经济,破解质量安全困局

  区块链技术以不可篡改的特性,为农产品打造“数字身份证”,推动优质优价。从种植到消费的全链条数据上链,消费者扫码即可追溯生产环境、农事操作、质检报告等信息,形成透明可信的供应链。

  当每一棵蔬菜都能自证清白,农田便成了消费者心中的“透明工厂”。

  例如,寒亭“区块链+西瓜”通过区块链记录种植数据,西瓜单价溢价1-3元,消费者投诉率归零。玉泉洼有机韭菜,通过区块链溯源使其售价达50元/斤,较普通韭菜增值20倍,线上销量提升30%。

  据相关部门统计,潍坊“区块链+蔬菜”平台覆盖8个品种、4万亩基地,上链数据超500万条,亩均增收9%-30%。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专家称,“区块链技术让农业从‘事后监管’转向‘全程透明’,重构了产业信任体系”。

 农业场景文旅化,打造沉浸式“数字田园”体验

  智能农业基地通过场景再造,从生产空间升级为科普、研学、休闲的综合体。潍坊多个地区利用VR、AR技术展示种植过程,开放智慧大棚参观,设计农事体验课程,将游客纳入“数字农业生态圈”。

  当大棚变身科技展馆,游客便成了乡村振兴的“共建者”。

  例如,峡山芦笋产业园里游客通过可视化平台观察芦笋生长数据,参与采摘并扫码追溯产品信息,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玉泉洼数字农场推出“区块链韭菜研学之旅”,结合智能温室参观与DIY种植体验,带动周边民宿收入增长40%。

  据相关部门统计,2024年潍坊农业旅游收入突破120亿元,数字农业园区游客转化率达35%。

  中国农科院相关领域专家认为,“农业旅游的本质是知识消费,科技场景化是激活需求的关键”。

  潍坊以智能技术提升生产力,以区块链构建信任力,以文旅融合激活传播力,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技术-产业-生态”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

  未来,农业将加速向“数字孪生”演进,5G、元宇宙等技术将进一步模糊生产与消费的边界,催生“云种植”“虚拟农场”等新业态。

  潍坊要紧抓机遇,继续在政策协同、标准输出、品牌联动、总结升华反面,狠抓落实,以技术驱动产业升级,实现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的双向增值,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通过探索潍坊农业数字化与旅游融合新路径,我们发现:农业的终极价值不仅是产出食物,更是传递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潍坊的实践证明,当科技与人文在田间交汇,乡村振兴便拥有了无限可能。(文/张洪玉)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