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 |春节列入人类非遗:文化瑰宝的世界共享
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评审,成功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喜讯不仅是对我国悠久文化传统的肯定,更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与世界共享的重要里程碑。
春节,作为中华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无数中国人的情感与记忆。从小年到正月十五,这一长达半个多月的庆祝活动,不仅仅是时间的更迭,更是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交流。在此期间,人们通过特定的文化实践,如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吃年夜饭等,来确保从旧年到新年的平安顺利。这些文化符号具有吉祥、和谐、美满的寓意,蕴含着中国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此次春节被列入人类非遗,不仅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体现了全球对中华文化的广泛认同与尊重。目前,全球已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春节的庆祝活动已经超越了地域和民族的界限,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同时,春节的成功申遗也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启示。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着被遗忘和边缘化的风险。而春节作为活态遗产,其不断更新、调适的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文化生活。这启示我们,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此外,春节的成功申遗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自豪感。也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机遇,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春节被列入人类非遗是中华文化的一大喜事,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我们应该珍惜这一荣誉,继续加强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工作,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同时,我们也应该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与世界各国共同分享中华文化的魅力与智慧,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繁荣与进步。(文/章国华)
- 期待成为“非遗”的春节发挥更大的民族凝聚力202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