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以“数”提质赋能产业振兴“新动能”

2024-06-19 13:32:51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仲夏时节,大江南北万物丰茂,乡村田间处处都是忙碌的身影,一个个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惠及百姓。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旺则乡村旺。坚持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数字经济、科技赋能,合理开发乡土资源,有效整合农业品牌资源,打造地域特色鲜明、业态类型丰富的产业链体系,真正实现产业兴农,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赋能提效,点燃乡村振兴“发展引擎”。作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产业振兴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壮大,为乡村产业振兴搭平台添助力。为助推乡村整体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平衡发展,吉林省以吉林白山、通化、延边等主产地为核心,人参产业数字化全方位升级,提供选种培育、科学养殖、线上销售一体化的数字产业模式;推动梅花鹿产业在繁育、饲养、防疫、加工、销售等各流程引入数字技术,提升产业数字化应用空间;聚焦黑木耳等重点特色农产品,建立黑木耳养殖环境监测平台。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水湖镇的智慧农业谷数字草莓示范园内,研究草莓种苗脱毒技术、搭建草莓种质资源圃、选育长丰红玉新品种、巡检机器人对高架栽植的草莓进行长势评估。基于数字管控平台,推广智能化无人驾驶农机精准播种、地面摄像头、低空无人机、遥感卫星立体管控体等农业数字化核心功能,实现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转型,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健全乡村产业发展支持体系,全面提高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构建精准化、体系化、规模化“三农”服务体系,助力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一如既往做好“土特产”文章,为特色产业“赋能”。发展乡村产业,必须基于一方水土,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特色优势,做好“土特产”文章。猎神村利用当地竹资源发展竹木加工业,现有170余家笋竹食品、竹制品、竹工艺品经营主体;下庄村发展柑橘产业,2023年实现产值160余万元;重庆巫溪县田坝镇天池村通过海拔优势,发展高山蔬菜产业……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依托优势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平台载体,打造“土特产”名优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围绕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瞄准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示范园、冷链物流等业态,深入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形成农业生产集群、加工集群、流通集群;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富硒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产品产业链,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探索“线上+线下”销售模式,促进更多优质品牌农产品“走出去”,让乡村产业端牢“特色饭碗”。

  一以贯之抓好“文旅+”模式,为旅游产业“增效”。依托以乡村旅游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培育文旅特色品牌,打造现代生态旅游、体验旅游、民俗旅游、探险旅游等模式,巩固乡村旅游发展成果。历史悠久的浙江省永嘉县苍坡村,街道整洁靓丽、砚池流水潺潺,古建筑在冬日阳光下更有韵味;走进仙鹅寺村,荷叶连连、嫣红半倾、莲蓬低垂,一朵朵、一簇簇,交错层叠、铺向天际,山坡上皱皮柑、板栗林里硕果累累,茶林生机盎然,配套发展湘莲、板栗、皱皮柑和黄金茶等特色农业产业,让“观荷采莲、摘皱皮柑、捡板栗、采黄金茶”成为放松休闲的“打卡”项目;苏州枇杷、宜兴紫砂壶、天目湖白茶、盱眙龙虾、沭阳花卉及溧阳民宿……百种千态特色农产品,通过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方式,从田间地头被端上百姓餐桌、摆进电商平台、融入旅游体验。以山水人文资源为依托,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产业,在乡村旅游上做好文章、下足功夫,让乡村更靓、生态更美、群众的日子更幸福!(文/李非燃)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