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聊诚评|全力做好“加减乘除”之法 推动齐鲁非遗绽放异彩

2024-05-14 19:32:08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黄河之水奔流不息,泰山之巅旭日东升。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之美誉的山东,孕育了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名录186项(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位),省级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名录1073项,市级、县级名录近2万项。当前,正值山东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的关键时期,要谱写非遗强鲁的辉煌新篇章,需要立足实际,做好“加减乘除”,把山东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开放优势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能,让齐鲁非遗文化风韵浩荡悠长。

  延伸非遗产业链条做“加法”。以扩大山东非遗知名度、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围绕阳信鲁锦、潍坊风筝、杨家埠年画、胶州剪纸、郎庄面塑、高密泥塑、肥城桃木雕刻、东昌府葫芦雕刻、琅琊草编、东阿阿胶、曲阜“孔府菜”、胶东花饽饽、德州扒鸡、山东清音、即墨柳腔、海阳大秧歌等优势传统非遗产业,聚焦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行业协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通过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林产品交易会等平台,进一步壮大巨野工笔牡丹画等非遗文化的知名度。扩大各类非遗专题博物馆、非遗传承场所、“黄河大集”、“村村有好戏”和“山东手造”的辐射带动作用,创建“薪火匠心 感知齐鲁”融合发展示范区,不断为山东非遗文化高质量发展增添新活力。

  全方位服务做“减法”。以减少低端和无效供给、降低非遗生产经济成本为目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减掉“虚胖虚火”,严控低附加值的行业产能总量,为非遗文化发展留出新空间。选取覆盖面广、带动性强、有助于群众居家就业的非遗项目进行重点扶持,认真落实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以政府收入的“减法”赢得非遗文化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助推齐鲁非遗产业的高质量跨越发展。

  创新赋能做“乘法”。加快创新型山东非遗文化建设,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完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措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催生跨越发展新动能。积极改造提升非遗产品的旧有资源,打造现代化的非遗工坊,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创新发展、博采众长、活态传承,以深厚的文化底蕴诠释鲜明的山东特色,以非遗创意对接市场,让“好品山东”精准发力。变过去的单一经营为网络多种经营,依靠“借梯上楼”、“借船出海”,用山东好声音讲述中国好故事、传播中国好形象。

  融合乡村振兴做“除法”。革除制约发展的思想积弊,着力破除“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狭隘思想、“等与靠”意识、“走一步退两步”的畏难思想。要胸怀山东,放眼世界,以“除旧布新、舍我其谁”的开拓精神,宜食则食、宜景则景、宜文则文、宜加工则加工,展形象、引项目、拓市场、激活力,一起拼出齐鲁非遗文化“热辣滚烫”的海内外金字招牌,全面实现“小非遗创造大财富”的终极目标。(文/李学贵)

责任编辑:庞燕蕾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