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双向奔赴 让乡村文旅“上春山”

2024-03-25 20:12:38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二月天杨柳醉春烟,三月三来山青草漫漫,最美是人间四月的天,一江春水绿如蓝……”春和景明,这首火出圈的《上春山》蓄满了中国式的浪漫意境,唤起了人们对春光的无限憧憬。

  最是一年春好处。随着春日出游季的到来,更是激发了多地文旅部门和景区相继打出“上春山”的乡村文旅招牌:到江西、新疆看花海,徜徉金色油菜花田;去山东、广西听海声,相约赶海、骑行;相约贵州、浙江上春山,览春日江山无限好……可见,在乡村地区实行文旅融合是当今旅游业的热点话题,既能满足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更能促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有关部门在开展乡村文旅融合工作时,应对当地的资源状况、经济状况及相关战略布局进行充分考虑,保障乡村文旅的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两个产业之间的双向奔赴、优势互补,资源的最优配置。

  聚力顶层设计,激活乡村文旅“一池春水”。文旅部出台的“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总体工作思路,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各地要抓住机遇,调整发展战略,进行乡村文旅融合创新。党政部门应发挥顶层设计的作用,制定乡村文旅的中长期发展目标,科学引导乡村文旅向规范化、规模化、多元化、精致化、特色化和区域合作化方向发展,促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同时,应贯彻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将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在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和经营过程中将生态要素放在首要位置,切不可为单纯提高经济效益而破坏当地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

  聚势丰富业态,强化市场配置“各美其美”。应转变乡村文旅融合工作的僵化思维,简政放权,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行政束缚松绑,加强市场环境融合,完善乡村文旅市场运作机制,提高文旅企业的运行效率推动文旅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化文旅市场主体活力,培优培强乡村文旅市场。注重融合的多元性、丰富性,培育“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模式,扩充乡村文旅产业范围,推动文旅产业与农业、加工业、生态、教育、医疗等传统产业之间的融合,探索其与休闲康养、数字信息、网络直播等乡村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融合,构建多元化、特色化的乡村文旅业态和开放包容的产业开发模式,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根据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创新文旅产品生产与销售形式,优化产业融合组织形态,丰富文旅产品类型与功能,提升乡村文旅品牌效应,推动“文旅+”产业融合从叠加到质变的转变,凝聚产业融合的集聚合力。

  聚焦文化内核,绘制乡村文旅“美丽画卷”。乡村文化旅游是集田园风光、山水气息、人文特色、非物质文化传承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模式,其核心内涵就是以文化为内核驱动当地旅游的发展,满足游客对于不同文化魅力的感受和精神文明需求,是一种极致的文化体验。开展乡村文旅有利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因此在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时应该注重针对文化、民俗来设计旅游项目,通过乡村旅游演艺、文创产品、旅游特色体验项目的打造等,促进文化形式进一步创新,最大限度地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破乡村当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屏障。这就需要各地方党委政府对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对乡村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人文素养进行了解,深挖当地人文内涵,将民俗活动、特色文化、非物质文化与旅游项目深度结合,做好市场定位,促进乡村文化旅游的繁荣发展。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乡村文化振兴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入实施,乡村文化软实力与旅游业的竞争力明显增强,会让更多游客在人间烟火中追寻“诗和远方”。希望各地能够继续立足于自身发展现状,锚定“文化增活力,旅游添魅力”的双向奔赴目标,积极探索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不断引入新的文化元素,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创新突破口,赋予乡村文旅新的内涵。(文/张天放)

责任编辑:吴晓慧
新闻关键词:乡村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