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为乡土文化保驾护航

2023-12-15 17:08:56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泱泱华夏,代代相承。展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卷,我们能感受到乡村“朝霞起处美且光,乡间每日有新晴”的自豪,能体味“树翠花香盘画苑,山清水秀恋村庄的闲适”,能领会“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和乐。在社会主义的今天,乡村更是承载了中华文明农耕之主线,乡土之精髓。因此,我们必须筑牢乡村经济之基,传承民俗文化之风,维护乡村生态之美,守望好乡村。

  乡村振兴,既要塑性,也要铸魂。传承和弘扬好乡土文化,要立足乡村和农民主体。文化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枝繁叶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我们应当立足当下,传承乡土文化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乡土文化的地方特色和独特性,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独特的资源。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美食、旅游景点等,都可以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传承乡土文化,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地方居民的生活质量。自禹铸九鼎,浸润礼乐春秋,点染六朝金粉,而后更经烈火峥嵘的熔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蕴博远,已然成为民族生命的根基,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肩负传承使命。

  传承和弘扬好乡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当今社会,传承乡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加强乡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工作,鼓励人们参与到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发挥乡土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乡土文化的价值得以更好地体现,让它在全球化的大潮中继续发扬光大。我们应该借助科技的手段,借助互联网,让我们的乡土文化传承下去,现在各种平台都可以看到古老文化的传承,比如说“变脸”“耍牙”等高难度的小众文化,正如古语“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丰富的传统文化恰似朗月清风,不知不觉间融在了民族的品行里,中华民族发源于这片土地,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这里埋藏着中国梦的魂与根。对待传统文化一定既要继承,又要创新, 要追求继承与创新的守恒,必须立足“传承”主动“破圈”,河南卫视在传统节日氛围下推出的《唐宫夜宴》《洛神水赋》《中秋园游会》将节日与时代创意相结合,推出的国风晚会节目,为传统节日文化找到的强有力传播方式,印证了国家复兴不可能也无法脱离传统文化的滋养”。

  传承乡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是我们身份认同的重要来源。通过传承乡土文化,我们可以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传承乡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文/王嘉欣)

责任编辑:张小南
新闻关键词:乡土文化传承传统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