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珊返顾、千载春秋,国宝文物“回家之旅”
近日,短剧作品《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出圈,讲述从大英博物馆挣脱“束缚”的中国玉壶,在一名中国记者的帮助下,重回祖国的故事。小短剧题材新颖、拍摄用心,一上线就备受好评,展现出当下年轻人对历史和传统的热情,对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的重视。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作为“看得见”的民族精气神、“摸得到”的文明根与脉,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它们见证过睥睨天下的历史,经历过金戈铁马的时代,传承了历史长河中的记忆。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劫掠、盗取无数珍宝。据不完全统计,自鸦片战争起,中方流失海外的文物已达1700万件。在文物斑驳的“疤痕”中,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的细节,在星辰般的碎片里,见证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前行的脚步。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铭记历史,让更多人记住流落在外的“文物家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学习党史、国史这门“必修课”,是为了以史为鉴。铸就赤诚之心,让流失海外的中华文物都能“早日回家”。大英博物馆里有约2.3万件文物来自中国,涵盖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珍贵文物,包括《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辽三彩罗汉像、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等极其珍贵的国宝。精致的瓷器、精密的刺绣、精美的衣裙等文物,凝结着一代代人不懈的精神求索,然而,在无人在意的角落被密集地陈列、随意地标注,它们湮没于历史中,不会开口,甚至忘记了回家的“路”。
吾辈自强,盛世中华使我们有实力让更多国宝文物“回家”。漂泊百余年,一朝回故园,万里征途路漫漫,开启“万里归家路”的底色是爱国红。夜色难免黑凉,前行必有曙光,过去,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现在,我们要从历史镜鉴中找寻启迪、从血脉赓续中汲取动力。苏联曾在1951年和1954年,向中方归还了63本《永乐大典》;201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何鸿燊将马首铜像无偿捐献给祖国,庆贺祖国繁荣昌盛。据介绍,五年来已有21万件文物回归圆明园。在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下,我们不懈努力夯实文化自信基石,国宝文物踏上“家”的归途,见证的是中华民族走向富强兴盛的新征程。
新的征程上,我们穿越过历史的光阴,追寻文明的永恒和绚烂的旅程。我们欣慰着、我们期待着,让流落在外的民族瑰宝回归故土,让中华文物奔赴“回家”旅程,让华夏文明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夺目光彩!(文/李非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