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以人民为中心,修炼文艺创作的“三重境界”

2023-06-15 16:01:36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出:“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若想使文艺做到有内容、有价值、有力量,尽“为人民抒怀”之责,就要修炼文艺创作的“三重境界”。

  文艺创作的第一重境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此境界是说文艺要扎根于人民的实践。“离开了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中华文脉之所以能赓续五千年而历久弥新,就是因为文化之流从未脱离过群众,从《诗经》的风雅传统,到汉代的史笔实录,再到唐宋诗对盛世气象的描绘与近代小说对人民生存状态的深邃思考,中国文学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蕴含现实本色。文艺创作要想鲜活有力,不可曲高和寡、坐而论道,首先就需要走出创作者象牙塔,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以人民为创作的第一手素材,写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让文艺有“人间烟火气”,能为大众接受领会。

  文艺创作的第二重境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民是文艺的源头活水,文艺若想常活常新,不仅要写人民之生,还要入人民之眼,这就要求我们将文艺是否能满足人民需求,作为评判作品高下的依据。近代新文学运动后的许多文艺作品提出了新思想,但其知识分子化的写作模式,使得这些带有启蒙性质的作品难以获得老百姓的认可。“文摊文学家”赵树理,把写好“人民的故事”作为自己创作的目标,将人民喜闻乐见的城乡日常生活题材,以直率朴实的语言的白话娓娓道出,满足当时人民文化需求的同时,也无形中拉近了新文学与启蒙对象的距离,成就了带有泥土气息的“人民文艺”,这启示着当代文艺工作者,要根据人民的接受程度,调整自己的写作方式。

  第三重境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此境界是说文艺要紧跟时代,着眼于人民群众最新的实践,历史上,曾有过南唐文学以细腻婉转著称一时,但因其所描绘的对象仅局限于“绮筵公子、绣幌佳人”等上流社会的少数人,没有将最广大人民的实践纳入到描绘范围中来,也没有关注历史发展大势,仅沉溺于个人的旖旎情思中,虽雕馈满眼,却内容空洞、风格柔靡,失去了文艺本身应当具有的力量。文艺若想长兴不衰,就需要文艺创作者关注时代,从人民不断创造历史的最新实践中不断吸收先进思想,汲取创作力量,并在此基础上对时代保持反思,以艺术家独有的洞察力与独立的思想,创造出兼具现实性与引导性的作品,以“润物细无声”之态,纠正现实中错误的思想倾向。

  “绿叶密如盖,下有古树根”,文艺创作者唯有始终与人民同在,与祖国大地维系着联系,潜心修炼创作的三重境界,方能使文艺作品内容丰满、形式平易、力量充沛,文艺事业方能历尽天华,永葆生机。(文/苏圣乔)

责任编辑:刘胜男
新闻关键词:人民文艺创作境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