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打造中国粮食“金饭碗”
近年来,我国持续增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但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尚未改变,国际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存在。要强化底线思维、系统思维、极限思维,统揽粮食安全保障各环节,全面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提供有力支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坚实保障。(新华网,5月24日)
民以食为天。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地基,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更是维护国家安全,实现“中国梦”的坚强后盾。
“藏粮于地”,以地为根乐见禾间千重浪。食以土为本。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我们要充分认识耕地对于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土地“非农化”“非粮化”苗头,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要严审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对多占或不合理占用坚决予以核减,明确要求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倒逼节约集约用地,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要建立分门别类的土地利用规划,分类明确耕地用途,因地而异、因地制宜、因地施种,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真正做到“藏粮于地”,护好“天下粮仓”。
“藏粮于技”,科技赋能喜看仓廪节节高。科技增产量、科技提品质、科技长效率。一个国家耕地的总量是恒定的,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从进一步强化生产环节的科技和设施装备支撑做起,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不断提升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推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赋能现代农业,同频提升灌排、施肥、播种等农业生产相关技术的创新研发,让中国的农业科技自成体系,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藏粮于民”,深耕细作笑闻田间麦穗香。农户一直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关键主体,同时也是我国粮食储存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农业管理精细化的市场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培育具备先进经营管理理念、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灵敏捕捉市场信息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大宣传提升现代农民这一职业的社会认同感,吸引“青年大军”加入“新农人”队伍为现代农业造势。要根据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加大粮食储存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的粮食储藏条件,以确保丰产收益和食用安全。要按地区按村采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划定粮食生产底线指标,做到层层分解任务,提高生产效率和专业化水准,让中国的农民“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以多种配套措施充实农民的“钱袋子”。
“藏粮于种”,精挑细选畅谈良种代代强。好种更能出好粮,种子是农业生产的“芯片”。袁隆平老先生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告诉我们现代农业发展要时刻紧握种业研发这一重要抓手。树立更加有利政策环境,推进优势科研资源与企业研发体系有机结合,将基因组编辑、大数据等技术优势真正的转化为生产效能,致力于研发生长周期短、产量丰的更优良品种。发挥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制度优势,掀起新一轮的种业革命,进一步推进生物技术育种、“太空育种”等农业科技蓬勃发展,让更多的人才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将抱负挥毫在“银河”中。相信随着科技的助力,将有更多的难题被攻克,将有更多的“科技基因”融入小小的种子中,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航母”,更大程度上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和安全可靠。(文/赵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