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让“非遗”点亮文化振兴之光

2023-05-25 09:13:24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是凝聚先辈智慧与卓越价值的精神财富,如今面临着“消失”和“无人传承”的困境,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已经迫在眉睫。要大力推动文化振兴,让“非遗”承担起使命,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既加强系统性保护,又推进创新性发展,让“非遗”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保护好“非遗”文化,当好文化振兴的“活化石”。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而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是可以展示给大众的艺术盛宴,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激发“非遗”的生机活力,“活”起来的“非遗”才能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助力文化振兴。“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重在强化“非遗”保护机制,将“非遗”保护与文化振兴相结合,坚持守正创新,促进合理利用,才能让传统技艺重焕光彩。正如何赛飞老师喊出的振兴戏曲的口号,让戏曲走进千家万户,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就要深入挖掘乡土文化潜力,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非遗”更好的融入现代美好生活,加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强有力支撑,才能更好地为文化振兴注入重要力量。

  传承好“非遗”文化,当好文化振兴的“孺子牛”。“非遗”文化的传承,青年是主力军。传承“非遗”文化,重中之重是吸引青年,让年轻人了解并爱上“非遗”文化。善用新媒体,让“非遗”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唐宫夜宴》《敦煌飞天》等文化演出节目,利用网络“云”直播、3D技术等让人们身临其境,感受“非遗”文化的精髓,让“非遗”文化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非遗”技艺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学习“非遗”文化的青年要坚守对“非遗”的初心与坚持,江努日·图日干巴依13岁开始跟随爷爷学习《玛纳斯》,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潜心钻研,日复一日地精心雕琢,如今,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处处可见玛纳斯奇说唱的身影。让更多有热情、有潜力、有特长的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的队伍中来,壮大非遗传承的人才基础,切实解决好非遗保护发展的传承问题。

  开拓好“非遗”市场,做好文化振兴“助推器”。“非遗”文化的发展能带动“非遗”市场的发展,助力文化振兴迸发巨大的活力。让“非遗”传统文化更贴近生活,从“小”圈子逐步走向“大”市场。“非遗+旅游”融合发展,建设“非遗”特色景区;“非遗+文创”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打造农旅文化产品;“非遗+创作”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文化和技艺表演,调动大众参与“非遗”的热情,进行文化消费。在数字化时代,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搭上互联网“快车”,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打造“非遗+”模式,真正做到让“非遗”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整合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产业,让非遗实现从“拯救”到“创收”的转变,做到活化传承、创新传承。

  保护好“非遗”文化功在当代,传承好“非遗”文化利在千秋,“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绝非一日之功,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使之根脉相续、永葆活力,形成保护和传承的良性循环。(文/李莹)

责任编辑:吴晓慧
新闻关键词:非遗文化振兴传承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