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文化“两创”落地生根、势不可挡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
今年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住地展出了三部书籍,吸粉无数,会议间隙,吸引不少代表驻足翻阅,掀起了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热潮。
其中一套是“经”典的精华——《儒典》。《儒典》作为对儒家经典的一次精选和萃编,集中展示了齐鲁文化的资源优势和价值优势,为“山东文脉”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本是《中国字 中国人》,该书以中国字为切入点,每次呈现2000字左右的国学小散文,通过阐述其字形、内涵的演变以及蕴含的价值理念,让读者了解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一部是对照版《论语》,它包装精美,翻译准确。它代表山东的热情好客于开放自信,更彰显了山东对促进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主动精神。
从经典挖掘阐发,到文化宣传创新,再到文明交流互鉴,这三部书籍,从历史中“走来”,于你我面对面“对话”,是山东省文化“两创”的一个缩影。山东的实践告诉我们,文化的薪火相传,需要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个人都能担当文化使命,作出应有努力。
山东始终把文化“两创”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深耕人文沃土,聚力守正创新,系统实施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行动计划,几千年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持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在齐鲁大地落地生根。
去年9月,在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暨首届中华传统工艺大会上,一则由山东台制作的短视频《绝美!山东大姐用煎饼复刻世界名画》火爆出圈。该视频用“诙谐+创意”的方式,讲述了徐海霞大姐自强不息、让传统煎饼开出“致富花”故事。山东将文化“两创”融入日常生活,“创”出百姓幸福美满生活。在山东,历史文化正在与人间烟火交相辉映,飞入寻常百姓家。
迈入2023年,山东文化“两创”又有大手笔。2月10日,山东启动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公布了沿黄河、大运河、齐长城、黄渤海、胶济铁路“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和“十大展示带”建设的蓝图。毫无疑问,这一精品力作既是山东文化“两创”的新标杆,也是山东奋力在文化“两创”上走在前、开新局的生动体现。从挖掘阐发到产业转化,一件接着一件干,一年接着一年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山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标志性成果,筑起了强大的文化底气。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近些年来,山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成功样本和鲜活经验。在山东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定能让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交相辉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光辉。(文/董奕彤 焦成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