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论见|让更多“新农人”扎根于沃野中
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杨家寺镇,一座占地约15亩的日光温室内,一排排樱桃树枝叶郁葱,枝头挂着串串小果。翠绿掩映下,25岁的王璇琳小心翼翼地修剪树枝,忙得不亦乐乎。(4月25日新华社)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向我们展现出了一批青年知识分子在田园沃土中、在高山原野里绚丽绽放青春之花的美好画卷,把才华展现在乡村发展的大好舞台上。要想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就需要让更多的青年人扎根于沃野之上,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营造良好环境,吸引“新农人”归林入乡。栽好梧桐,凤凰自来。良好的环境是招徕“新农人”的重要手段,唯有把“巢”筑好,才能得到凤凰的青睐。如今,乡村人才的不断流失成了制约乡村振兴的“痛点”。大城市拥有的庞大资源量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着更多的机会和良好的待遇,吸引着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在各大城市发展。要在吸引人才上下足文章,以“思贤若渴”的声势去宣传打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用心用情打造出敬才爱才惜才的良好风气;以“三顾茅庐”的诚意去主动联系在外的优秀人才,对异地游子积极联系,做好宣传,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唤起异地思想之情推进“引凤还巢”;以“唯才是举”的方式来吸收各行各级的人才,最终实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政策保驾护航,留住“新农人”赤子之心。招人才易,留人才难。乡村振兴不仅要竖起来“招才幡”,还要摆好“迎客茶”。好的政策能激活一池春水,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需要在“留”字下功夫。通过不断完善人才保障机制,根据各地方自身特色,既要有住房、医疗、教育、各项补贴等方面“真金白银”的政策落地,逐步补齐与城市差距的短板,也要在项目审批、证件办理、政策优惠等方面提高服务软实力,不断增强人才的乡村振兴获得感、满意感、幸福感。实现让本地的人才不愿走,外来的人才愿意留。
整合多方资源,培育“新农人”本领神通。不拒众流,方为江河。乡村振兴既要赓续农耕文明,也要通过培树人才以此来带动多方面多途径发展。深入挖掘、发挥本地特色产业优势,建立多元化乡村发展模式,为拥有不同技能的“新农人”提供更广阔舞台,让“土专家”“田秀才”“地博士”有的放矢,实现人才“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发挥各行各业人才“头雁”作用,带动相关产业不断发展,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加大培育力度,打造“人才俱乐部”,选配出各行各业优秀代表进行指导交流,打造出一支“能干事,敢闯荡,远光远”的优秀人才队伍,实现乡村多产业全面发展。(文/李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