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杜绝“造盆景”
前不久,一位传统农区的青年村支书深夜发信息,聊起所在村庄修路资金被“整合”用于建设一项示范工程的闹心事。这位村支书想不通的是:村民家门口的烂泥路“天天盼修,年年难修”,好不容易盼来了修路的政策资金,却又被整合挪用修建示范工程。(4月8日 半月谈网)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党中央吹响了一次意义重大的冲锋号,各地需谨防“造盆景”,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涉及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方面面,可以说难度前所未有。我们既要有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的决心,也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同时需杜绝“造盆景”现象。
乡村振兴不能“造盆景”,就是要求干部抛弃“面子工程”。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能热衷于“造盆景”,轻惠民实效,专挑领导容易看得见的地方,把资金集中投到少数几个点上。这种做法中看不中用,掩盖真相,遮挡乡村振兴假象,产生泡沫,只能苦百姓、伤民心、丢民意。
乡村振兴“造盆景”,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一是部分领导干部把“示范点”作为“示范景”打造,把改善民生资金挪用修建示范工程,这是凸显政绩的宣传手段,给上级领导看,用在领导的“眼皮”上,以博得领导的好感和夸奖,是一种变形的“面子工程”。二是“造盆景”与村民的需求不符合,未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是一种财力和劳力的巨大浪费。
因此,乡村振兴要杜绝“造盆景”,需要对民生项目做出严格的规范,树立正确的民本观念,投入项目宜本着为民服务的原则,防止出现项目成为面子工程的现象发生。要划清界限,加强监督,加大处罚成本,让上级部门不敢瞎指挥,村庄不敢“接招”,方能有效斩断“造盆景”这只“黑手”,还原清新从政风。(文/胡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