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论见|善于在研究状态下创新工作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强调,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善于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为完成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服务。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党员干部要把实事求是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常态化广泛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开展调查研究,推动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在调查研究中提升工作本领,以高质量调研成果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赓续党的优良传统。调查研究是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党章的总纲中,专门就党的思想路线作出概括,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毛泽东同志一生中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写下了大量调研报告,通过对旧中国农村、各阶级和社会状况的深度考察研究,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重要论断,形成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宝贵调研经验并一直传承至今。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党员干部要继承和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创新创造,使调查研究真正成为自觉的经常性活动,把各项工作做得扎扎实实、更有成效。
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尚书》有言:“好问则裕,自用则小。”调查研究最可靠的方法之一,就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虚心问计于百姓,建立常态化意见建议征求机制,是一个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次发扬民主、改进工作的机会,有利于规避失误、风险,避免脱离基层、脱离群众,让决策更加符合民意、更加科学合理。增强眼睛向下的决心,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从群众中汲取智慧的过程,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放下架子与群众聊天谈心,聆听最真实的声音,不断总结概括、提炼吸收群众中的新经验新智慧,吸收到讲话、文章、文件中去,更好地指导实践、服务群众。把调查研究贯穿重大工作推进过程,出台涉及群众利益的政策时坚持先调研、后决策,建立重大项目、重大决策事前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群众广泛参与的听证、论证、发布办法,避免领导干部因个人好恶、主观愿望影响决策,使各项工作真正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注重发现解决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调查研究是为了发现和解决问题。倘若没有问题意识,就容易失去目标,调查就可能不细致,研究就难以深入,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在开展每一次调查研究之前,加强线索收集,实行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搜全找准摸透问题,实现精准选题立项,带着清单下沉一线,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使调查研究真正有针对性。强化哲学思维和系统观念,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抽象中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善于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在辩证思考中分析问题,在担当负责中解决问题,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坚持“事要解决”,瞄准问题去、追着问题走,加大对问题的研究解决力度,对认识不统一的问题,注重从政治上理论上剖析、研判;对历史遗留问题,增强历史感使命感,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特定条件进行思考分析;对已经形成解决思路的问题,尽快达成共识、形成方案,加大执行落实力度,推动问题解决,把调研成果转化成发展成果。
涵养务实高效作风。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是解决本领恐慌、解决新时代问题的迫切需要,是与时俱进的永恒课题,也是加强党性锻炼、转变工作作风的重要契机。把抓调研与把宏观、谋大局结合起来,突出调研重点,抓住主要矛盾,上下联动、整合资源,注重推动解决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深化改革开放、全面从严治党等领域深层次问题,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优化调研方法,精心设计调研方案,加强调研统筹,突出调研内容,坚持轻车简从,灵活采取访谈法、问卷法、蹲点法、咨询法、资料法、观察法等传统方法,积极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新手段,持续提升调查研究的真实性、时效性、规范性,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调研成效向深层次发展。坚持立行立改、马上就办,发现问题矛盾或群众需求,及时纳入调研督查清单,明确目标、时限、责任,说了算、定了办,紧盯不放,一抓到底,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群众得实惠。强化责任落实,把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情况,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经常性工作检查和巡视巡察内容,作为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的内容,经常检视剖析,持续巩固提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履职本领。(文/刘文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