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让更多“中国碗”盛满“中国粮”

2023-02-18 10:53:21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央一号文件在“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方面提出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推进乡村振兴才能就更有底气、更有保障、更有动力。

  保障粮食生产能力,让“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的端在自己手上”。 保障粮食生产能力,需要保持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思想,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同时,要大力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才能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

  夯实耕地根本,坚守“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但人均耕地资源占有不足,始终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必须花大力气提升现有耕地的增产潜能,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级。数量是基础,质量是根本。不仅要通过宣传引导、撂荒整治、土壤治理等方式落实耕地保护措施,也要开展耕地质量提升、农民教育培训、布局基本农田等行动提高耕地质量。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的守住耕地“数量红线”和“质量红线”。

  强化科技支撑,让更多的“中国碗”盛满“中国粮”。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机械通风、谷物冷却、环流熏蒸、粮情测控‘四合一’技术,已成为国有粮食储备库标配,这种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提升了粮食仓储设施水平。因而当下要让种粮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通过聚焦共性关键技术,系统布局粮食重点科研,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等方式,推广普及农业科技,让创新成果惠及广大农民,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文/李孟珏

责任编辑:刘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