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发扬塞罕坝精神,开启建功立业新征程

2022-09-21 15:00:11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2022年是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60周年。60年前,这里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如今,这里建成了百万亩人工林海,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自1962年建场以来,60载寒来暑往,一代代塞罕坝人将这片曾经林木稀疏、风沙肆虐的荒僻高岭,变为115万亩人工林海,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

  从林地面积仅24万亩、森林覆盖率11.4%到林地面积115万亩、森林覆盖率82%,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到“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天堂”......一代代塞罕坝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用艰苦奋斗和甘于奉献推动荒漠沙地“塞罕坝”实现“华丽转身”,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让荒原变林海的“奋斗之歌”。新时代,我们更要发扬这种精神,以牢记使命、矢志奋斗的“塞罕坝精神”,激扬起奋进力量,开启建功立业新征程。

  始终牢记使命,勇担时代重任。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来自各省市平均年龄仅为24岁的第一代塞罕坝人挺身而出登上赛罕坝,吹响向高寒沙地造林的战斗号角。近半个世纪以来,几代塞罕坝建设者们,用接续奋斗与扎根坚守成就了荒漠到林海的人间奇迹,同时也建成了全球最大人工林生态系统。他们用辛勤和汗水在昔日人迹罕至、环境恶劣的荒漠沙地上造出总面积1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2%的人工林海,在美丽中国长卷上谱写出绿意盎然的篇章。塞罕坝人始终牢记修复生态、保护生态的历史使命,勇担“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时代重托,用坚定与扎根阐释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为个人成长夯实了根基,并持之以恒为之奋斗,激扬起信念坚定的奋进力量。 

  坚持艰苦创业,敢于攻坚克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初到塞罕坝之时,该地自然条件极其恶劣,风沙卷天是常有之事,同时还存在缺衣少食等现实问题,但艰苦生存环境并没有吓退勇敢的建设者。或是踏冰卧雪、或是消除森林虫害,几代建设者们靠着百折不挠的毅力,在与恶劣自然环境斗争中奋勇前行,在半个多世纪筚路蓝缕中艰苦创业,使绿意延展、黄沙止步,探索出“绿进沙退”的中国绿色发展密码。哪怕是吃黑莜面、饮冰雪水、躺卧地窨,塞罕坝人从未退缩,而是用乐观态度去面对,逐一克服生存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同时以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与不懈奋斗的创新精神攻克高寒地植树育林的世界难题,把改革创新作为提升造林成效的生命线,贯穿于林场建设始终。

  推动绿色发展,实现转型升级。“绿色”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底色”。“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而如何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塞罕坝人作出了很好的示范,他们摸索形成并严格遵循的绿色发展思路得到了实践的检验。不仅如此,塞罕坝生态优先、绿色引领的发展之路的有益探索与实践,也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力量。种下的是一棵棵树木,也是一种精神,打造的是一座“绿色屏障”,也是一座永恒的“精神高地”。面向未来,我们更应贯彻新发展理念,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高质量的发展助力建设美丽家园。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不能空喊口号,而重在践行。面对空前广阔的建功立业舞台,我们要发扬塞罕坝精神,坚持艰苦奋斗,勇于担当作为,敢于攻坚克难,努力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彰显新的担当。(文/陈康)

责任编辑:李海婧
新闻关键词:塞罕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