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地评线】鲁网网评:“好种子”撬动乡村振兴“大文章”

2021-05-25 14:48: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524“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市举行,社会各界人士送别袁隆平院士。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院士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让中国人“端牢自己的饭碗”,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志向和魄力。站在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新起点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和弘扬袁老的“种子”精神,主动扛起新时代赋予广大党员干部的时代使命,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新战场,让科学报国的家国情怀、奉献为民的担当精神、潜心攻关的学术风范在乡村振兴沃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用“种子之力”撬动乡村振兴发展新蓝图。

  播下“红心向党”之种,挺起民族复兴的硬脊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袁隆平用爱国之心照耀着中华民族坚毅前行、滚滚向前的光明道路,前进路上。我们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时刻保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以敢于担难担险担责的骨气,践行“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使命担当。从学会历史“富矿”中汲取斗争智慧,增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本领能力,围绕基层党建、经济发展、为民服务、廉政建设等领域加强学习教育,为推动乡村振兴凝聚育先机、开新局的政治优势、群众优势、本领优势。要让红色元素深入群众,在群众心中播撒“红色种子”,用红色精神文化加以灌溉,让家国情怀不断发展壮大,不断提升基层党员群众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育强群众基础,让乡村振兴强基固本、脉动有力。

  播下“匠心赋能”之种,蓄足科技支撑的源动力。科技是打开乡村振兴大门的“金钥匙”。我国的超级杂交稻接连公关了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让亿万中国人吃饱了饭,并推广到印度、越南、美国、巴西等国家,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这就是科技的力量。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我们要在“新”与“老”之间完成接力,不仅“心中有数”,更是“手中有术”,用守正创新提升科技“含金量”。要正确面对当前人口增长、粮食消费结构升级和品种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坚持科技兴农、“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打好种业翻身仗”,提高单产水平,筑牢粮食安全根基。要以农民期盼的技术作为服务方向,努力满足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新要求,培训好农村本土科技人员,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帮助农民用知识“武装头脑”,掌握致富的“看家本领”,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要探索农业农村发展新模式,拓宽“农业+”发展路径,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产业发展之路走得更广更远。

  播下“恒心有为”之种,淬炼攻坚克难的硬实力。“嫩竹做不了扁担,软肩挑不起重担。”在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唯有奋斗才能留下深深的印记袁老曾以“禾下乘凉梦”“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作为奋斗目标,让脚底走遍田间地头,以攻关抢占科研高地,直到耄耋之年也未曾停歇。梦想与现实之间并不遥远,奋斗是达成的唯一路径。在振兴乡村的路上,要练就振兴乡村的“金刚钻”,放下架子、迈开步子,在基层一线锻炼想干事、会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本领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攻坚克难的行家里手。要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耐力,久久为功,实干苦干,“越是艰险越向前”,用“十八般武艺”攻克乡村发展中的“娄山关”和“腊子口”,奋力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

  播下“初心为民”之种,厚植国之大者的宽情怀。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唯有“干”字当头,“实”字为先,才能彰显共产党员本色,才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变成现实。要坚持人民至上,在做决策、找路子、育产业时,多站在群众的立场想事情、看问题,主动深入群众“沾泥土”“带露珠”,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把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放在心头,用辛苦指数换群众幸福指数。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构建农业产业联合体,大力培植“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让农民全方位参与乡村振兴发展,分享产业发展的增值效益,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增强让人民幸福的底气。(文/田振华

责任编辑:刘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