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鲁网网评:鼓起中国青年“三气”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
“气者,运于身者也”,“气”是生命的原始能量。对于青年人来说,更是精神力量的源泉。当前,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已经开启,又恰逢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广大青年特别是青年党员干部更应从党史学习中涵养胸怀理想信念的高昂志气、无惧艰险的铮铮骨气、担当奋进的厚重底气。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不负韶华、奋斗如始,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开创历史新篇章。
志存高远,坚定理想信念的高昂“志气”。“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夏明翰面对侵略者的屠刀写下了这首句句千钧的就义诗;“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是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里的深情告白。共产党人用生命、鲜血和镣铐生动诠释着对党坚不可摧的忠诚之魂和视死如归的信念之光。正是他们扬起的信念之帆,引领一代代共产党人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坚定理想信念需培养“上下求索”的求知品格。信念上的坚定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青年干部当认识到理论学习不是“一锤子买卖”,唯有“常学”方可“常新”,方可厚积薄发。坚定理想信念需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公仆情怀。回首党的百年路,与群众鱼水交融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优势之一。杨善洲把深山沟渠建成“滇西粮仓”;王伯祥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变贫困县为百强县;谷文昌把“微风三寸土,风大石能飞”的小岛变成“东海绿洲”。还有张思德、雷锋、李保国、沈浩、张桂梅、黄文秀等一批批优秀共产党员们为青年党员干部树起了标杆,榜样的力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却力若千钧。
无惧艰险,以斗争之火淬炼铮铮“骨气”。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屈辱史,列强入侵、战火频频。直到共产主义的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势,中国共产党从枪杆子里打出中国革命的胜利,从一穷二白中拼出中国建设的成就,从百业待兴中闯出中国改革的辉煌,百年风雨让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风险挑战时具有强大的斗争意志和牺牲精神。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青年党员干部仍需于乱云飞渡中从容应对,于危机中求得先机,涵养吓不倒、压不扁、折不弯、打不垮的一身“钢筋铁骨”。要树牢正确的政绩观。以“闻过则喜”的态度对自身常检视,对心灵常净化。不戚戚于政绩,不耿耿于声名,处理好“显绩”与“潜绩”关系,既做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又要做为后世打基础、利长远的难事好事。要做善于斗争的勇士。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早已在百年洗礼中融入血脉,青年党员干部要在大是大非、矛盾冲突、危机困难面前练就一双政治慧眼,撕去险情伪装的“外衣”,分清是非难辨的“套路”,面对原则问题敢于亮剑、主动出击,在斗争中永葆定力、砥砺前行。
敢想敢干,积累担当奋进的厚重“底气”。对青年党员干部而言,“底气”并非虚幻翩眇、海市蜃楼,而是深深植根于担当实干的“硬功夫”里。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青年党员干部攻坚克难、敢战必胜的实干精神不是天生具备,更不可逞匹夫之勇,而是要有放眼大局的视野,经历风险淬炼和实践锻炼。要激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豪情,在防洪抗议、脱贫攻坚的“大战场”和“大考场”里,风险与危险面前的迎难而上存在于一个个抢险救援的“最美背影”里,存在于一幕幕脱贫攻坚的奉献牺牲里,存在于一道道守护生命的“红色堤坝”里,危急时刻无数年轻干部闻令而动、冲锋在前的担当精神在新时代浪潮里熠熠生辉。培养“功成必将有我”的孺子牛精神。多接地气才能更有底气,青年党员干部增强“底气”的关键是在基层多岗位历练扎根。要遇事不慌张,处事有章法,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与急活、硬活、险活较真较劲,以精业、勤业、慎业的专注与韧劲创造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业绩。(文/甄红博)
责任编辑:刘胜男
- 坚定信念不负国 履职尽责不负民2021-09-07
-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做新时代有为青年202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