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地评线】鲁网网评:青年下基层是成长的必修课题

2020-07-13 09:23: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寄语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毕业生,勉励广大高校毕业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

  古人说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确,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证明,青年成长成才必须跳出安乐窝,走出青纱帐,在社会最基础、最基层、最困难的地区摔打磨炼,建功立业,才能磨炼意志,增强本领,经受住时间检验,肩负起时代重任。如今,基层天地广阔,正值发展大好时机,也亟需建设者大展拳脚,更有亿万基层群众对美好生活翘首以盼。现在,这群深耕克拉玛依的青年石油工作者,用实际行动为其他青年树立了良好榜样,就是要到基层去,顺应历史要求,响应时代召唤,将下基层当作成长的必修课题。

  青年下基层,让优势与实践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这样评价当代青年;“他们思维活跃,知识水平丰富,充满十足闯劲,对实现自我价值更是有着强烈渴望。这种青春天性赋予青年活力、激情、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过青年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难免给他们带来局限性。”而基层这座“大熔炉”则是青年克服自身劣势,发挥自身优势的练兵场。毕竟基层“千姿百态”,唯有不断进取,打磨好自身棱角,讲究实事求是,才可融入基层。所以青年要主动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把自己的青春活力与丰富知识播种在基层大地,更在产业发展、教育培养、脱贫致富等基层急需用人方面,积极争当其中的领路人,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练就过硬本领。

  青年下基层,让吃苦与成长相融合。青年下基层最大挑战就是能不能吃下基层的“苦中苦”,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既要战胜日晒雨淋、荒无人烟的自然环境,又要克服基础条件简陋、离家较远等思想与生活上的不便,甚至有时自己所做的工作与辛苦付出,群众不理解,家人不支持,成绩难显现,让自己很“委屈”。但选择了吃苦,意味着选择了收获。在基层把苦吃了,就会推动青年“思变”,将坚守与奉献转变为干事创业的座右铭,在艰苦环境中不计得失,主动学习,催促着自己奋勇向前,持之以恒地汲取成长养分,打赢一场又一场的攻坚战。自然经过时间的“风吹雨打”,青年就会发生量变到质变的脱变,由“菜鸟”变成了“老手”。

  青年下基层,让人生与人民相连接。青年下基层除了有增强本领的目标外,深入了解人民群众,成为他们的领路人亦是重中之重。因为每位中国青年血液里应有心系人民群众,成为党和中华民族优秀接班人的历史传承。同时,青年下基层就是为了人民群众能够过上好日子而来。这些重任要求青年得与亿万基层群众血脉相连。其中,要格外关心关爱农村群众。他们既是基层的主体之一,也是中国发展的伟大建设者。不难发现,生活中众多领域都有他们的勤劳身影。大到飞越海平面的港珠澳大桥,小到餐桌上的食物,都是由农民工和农民用勤劳的汗水浇灌而成。因而青年下沉基层,要读懂农民,读懂每位基层群众,把人民群众当导师、当朋友、当战友,与他们同劳作、共成长,用自身的优势与吃苦的毅力帮助他们解决难点、堵点,成为他们的话事者,才能深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如此才算是真正下好基层。 

  青年犹如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他们光芒万丈,充满朝气,是渴望上台演出的“舞者”,基层则为青年提供了一个可供成长的大舞台。有理由相信,当代拥有过人天赋与使命担当的中国青年,定会薪火相传,更多人主动将下沉基层当作人生的必修课,逐渐成长为中国发展的强劲动力。(文/吴诗苑)

责任编辑:刘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