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地评线】鲁网时评:书写好新时代人才的“西迁精神”

2020-04-24 10:28: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作者:吴诗苑

  64年前,交通大学一分为二,成为两颗闪耀西部与东部的双子星。其中西迁精神更是为无数中国人而熟知。毕竟众多有志之士满怀一腔热血背上行囊,自黄浦江畔到渭河之滨,将青春与热血撒在了西北大地,为新中国百废待兴的西部带来了教育与科学的甘霖。这故事充满了诗情画意与使命情怀,怎能令人不感到动容。 

  4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交大会见了14位西迁老教授,他谈起教授们两年前给他的一封来信,看了你们的信我非常感动,产生了强烈共鸣。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扬西迁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把西迁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当下西部处于向上发展阶段,诸如引领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成渝双城经济圈、国家发改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西部大开发减税政策再延长10年等众多利好政策正向西部倾斜。但机遇总是与挑战并行,西部发展虽取得长足进步,但还有不少问题。比如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地方暂未实现全面脱贫,而政策实施与问题解决急需人力、物力以及财力。 

  其中,人才是最为关键的一环,既需要统领全局的领头羊,又需要深入田间的乡秀才”……如此看来,习近平总书记与西安交大师生的对话,不仅是只是精神上的鼓励,更是一次号召令,要在西部搭筑引凤高楼,让更多人才主动继承当年西迁精神。不过要在新时代下书写好西迁精神,人才就必须能够克服西部所独有的三关。 

  一是艰苦关。如今西部地区同当年交大西迁相比,各项条件得到长足改善,但仍属于艰苦之地,需要有艰苦奋斗的作风以及敢于吃苦的决心,才能克服重重困难,扎根于西部建设之中。不过古往今来历史证明,选择吃苦亦是选择了收获。2019年西安交大近一半以上的毕业生选择留在西部发展,学生们用行动表明他们无愧于交大学子,始终以西迁精神根植于祖国西部,去吃得苦中苦,成为贡献祖国发展的人上人。 

  二是成果关。践行好西迁精神,关键在于能否转换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地区快速发展的前进动力。而要想实现这条道路却不是一件易事,有时需要在实验室里潜心研究,有时得下到田间实地调研,有时须在恶劣条件下开山架桥。总之,实现成果转换要用精力去钻研,要用时间去堆积,甚至是以生命为代价才能实现。广西第一书记黄文秀就是发挥西迁精神的榜样,她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尽心尽力,直至最后牺牲也始终心系群众。 

  三是群众关。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因而西部大开发之所能开花结果,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由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所书写的历史奇迹。所以,发挥西迁精神就必须找准受众,明白是为谁而并要成为做群众工作的熟手。这样才不会让自己吃的苦白费,才能让成果转换真正的落地落实,用发展红利激发西部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当闯完三关意味着就能成为一名拥有合格西迁精神的人才建设者,这份精神在如今显得比以往都格外重要,它始终代表了一个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初心使命,一代又一代推动着更多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做一块发展砖。 

责任编辑:刘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