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鸡娃”背后折射出的教育焦虑需深思

2019-12-16 15:56: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程方圆

  学英语、做奥数、练书法,基础功课门门紧凑;弹钢琴、跳舞蹈、下围棋,兴趣才艺全面开花……“课外要补课、放假不放松”,这种不断给孩子安排兴趣班、不停给孩子“打鸡血”的教育方式在网络上有了专门的指代词——“鸡娃”。如今,“鸡娃”不仅正在成为家长圈中的“流行病”,在舆论场上也引发了阵阵热议。

  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担心孩子会养育得不够好,万一“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催发出了一群焦虑、鸡娃的父母。鸡娃,到底是个啥呢?

  鸡娃是“虎妈、狼爸”催生的孩子,每天如同打鸡血一样,被父母逼着去读书、去学习、去奋斗。而为了让娃成长得更好,这些“虎妈、狼爸”们也会变身“自鸡”狂人,以期更好地鸡娃。

  于是,从出生开始,各种早教、兴趣、特长、培训班,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开不到。周围的同龄孩子一旦上了什么兴趣班自己家的孩子没上,总感觉心里不踏实。只有也和大家一样,给娃各种班都不漏掉才感觉做到了“教育从娃娃抓起”,尽到了为人父母的责任。

  最近引起关注的“凡学必赛,凡赛必奖”“花钱买奖杯”等比赛乱象,同样被认为源自急功近利的教育心态。“鸡娃的战争”如此上演,不免让人忧心:“打鸡血”的方式,是否存在透支孩子身心健康的风险?“鸡娃”式教育,能否实现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

  世间万物皆有时节,孩子成长亦有其个性与规律。以此为基础,适度挖掘其潜力、培养其兴趣,并无不可。通过延长学习时间、加码辅导力度的方式,也确实能在短期内收获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拔苗助长”“过度施肥”肯定种不出好庄稼。倘若家长们不顾实际一味养“鸡娃”,让子女长期面临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那么孩子很可能心理失衡,最终失去持续奔跑的勇气和能力。

  “鸡娃”,折射出的“教育焦虑”需要理解,更需要深思。在社会不断努力提供更优质、更公平教育的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执着于“鸡娃”“拼娃”的家庭教育心态广泛存在;贩卖焦虑、制造需求的“影子教育”依然风生水起;“唯证书论”“唯竞赛论”的单一教育评价体系还未得到根本扭转。正因为此,仍需各方合力共同缓解教育焦虑、回归教育本心,让孩子们扎扎实实地成材。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鸡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