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似是而非”课能帮我们看穿伪科学吗?

2019-10-25 11:03: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赵绚

  怎样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怎样才能辨认“伪科学”?复旦大学新开设的“似是而非”课集结了文、理、工、医不同学科12位教授,直指社会热点、痛点,意图普及思维、纠正偏见、抵御伪科学。

  从养生十大注意事项、千滚水不能喝的结论到当下盛行的量子波动速读、儿童保健品,伪科学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盲目听从,对专业名词堆砌的盲目崇拜,怀揣“因为我不懂,所以他很厉害”的心理频频落入伪科学陷阱。知识不够、思维固化、缺乏思辨力的我们确实需要好好动动脑筋了。

  在线求直播、求资源,一座难求、座无虚席,“似是而非”虽然只是一门通识课程,也就是俗称的“水课”,但“水课”一点都不水,反而成了明星课,颇受喜爱和追捧,关键在于高校的突破和创新,极富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的课程内容智于向伪科学亮剑,成为大千世界的一股清流,帮助大众借助科学的力量拨云揭雾、答疑解惑,构建一个风清月朗的环境。

  当然,也有人质疑怎样保证老师讲的就是真科学呢?其实,“似是而非”课并不是为了和伪科学作对,给你一个是或非的简单答案。真和假、对和错,不是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课程更加注重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对伪科学的辨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过程,找出逻辑推理的谬误,质疑老师的观点,并提出合理的看法,这才是这门课最喜闻乐见的。

  面对所谓的伪科学,如何变是与非的“辩论争夺赛”为推理论证的“思辨赛”,就需要高校探索更加合理的课程架构,健全完善理论内容和教师队伍,并积极推广优秀典型做法,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知识架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带动学生更多启发性思考、辩证性申辩,洞悉事物背后推手、认知繁复而复杂的世界、进而建立是非观,让“科普”常态长效化。

  “你不用盲目的去崇拜任何权威,因为你总能找到与之相反的权威”,当我们通过“似是而非”塑造了批判性思维,拥有了提出质疑、不人云亦云的勇气,伪科学自然会被看穿,世界自然会变得更好,课程的现实意义也自然会得到最好的诠释。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似是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