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谁抓住了扶贫“鸡”遇?

2019-08-26 11:31: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郭静

  去年11月,一条从中央第六巡视组转来涉及扶贫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线索,引起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纪委监委的重视,线索反映乌鲁木齐县畜牧兽医站向贫困养殖户免费发放的3300只土鸡,登记在册的只有1300只,另外2000只去向不明。(8月25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扶贫鸡”产下“增收蛋”,甚至成为一些贫困地区的龙头产业。可见扶贫鸡在精准扶贫的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或许正是这样的好效益,政府部门大力支持的同时松懈了监督监管,导致了某些人钻空子,搭上自己致富快车,抓住扶贫“鸡”遇。正如这莫名飞走的2000只扶贫鸡,到底飞到了谁的口袋里?

  一共3300只,2000只不知去向,造假的胃口不是一般的大。巡视组顺着“2000只”的藤真的摸到了大瓜。连同登记在册的1300只土鸡都是假账。也就是说这个扶贫鸡项目只有一个名字,其他都是空。如此明目张胆,除了小心机,还有外界条件的允许。某些人敢动扶贫资金,敢虚假立项,暴露了监管缺失,暴露了项目审查审核的不严格。假的如此离谱,但凡能够深入基层了解一次,他们就不会成功。

  诚然,乌鲁木齐县畜牧兽医站套取的10万元的扶贫资金,与以往动辄千万级别的落马“大老虎”相比,实在不在同一个档位。但顶风作案依然危害不浅,对群众而言,他们与放牧的群众有着直接接触,“苍蝇腐败”影响着群众对中央政府和党员的形象。因此,对这些“微腐败”严厉打击的态度,给群众传递着一种信息,那就是,任何人想掠夺群众利益,必将受罚。

  面对全国各地的扶贫项目,中央巡视组的力量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地方党委、纪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严控扶贫资金,防止监守自盗的戏码再次上演。“扶贫鸡去哪了”的问题,当地监督部门也该好好问问自己,制度流于形式,项目审批流于形式,换来的只能是扶贫资金不知去向。

  所以,监督也好审核也罢都需要走出去,走到群众中去。如果深入群众调查,采取回访制度,所有的问题就会暴露,不至于让某些人第一次得利之后再次故伎重演。要想让“扶贫鸡”产下“金鸡蛋”,就要确保每一个扶贫项目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