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莫让微信朋友圈成为广告打卡圈

2019-05-16 15:19: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李思琦

  “在某某阅读的第230天,已读了68335字”“精读英文外刊第83天”……不少人在朋友圈里都会遇到类似的朋友圈“打卡”行为,而打卡者往往是为了获得商家承诺的打卡返学费。微信安全中心昨天发布公告称,今后此类利诱用户分享行为一经发现将会受到停止IP地址访问、封禁分享接口、下调分享限额甚至封禁账号等处罚。(北京日报5.15)

  你是否在朋友圈“打过卡”?你是不是也经常被朋友圈的“打卡”行为困扰?如今,说起朋友圈,很多人不自觉就和“打卡”联系在了一起。那么“打卡”是什么?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表面看,所谓的“打卡”就是一种分享传播晒状态的行为,但是深究就会发现,其实这是一种隐藏的广告形式。有不少人或主动晒状态,或贪图小便宜,最终成为朋友圈“打卡”小能手,自然而然的也成为了“广告媒体”。为此,我们该及早认清“打卡”背后的“猫腻”,不要沦为“打卡囚”。

  好在微信已经采取了“清理”行动。近日,微信声明:平台一直明确禁止利用微信产品功能进行诱导分享的行为。近期某些公众号、APP软件等主体通过返学费、送实物等方式,利诱微信用户分享其链接、二维码图片等到朋友圈打卡,严重影响朋友圈用户体验,违反了《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而对此类利诱分享行为,平台将采取多种处罚措施:如停止链接内容在朋友圈继续传播、停止对相关域名或IP地址进行访问,封禁相关开放平台账号或应用的分享接口;对重复多次违规及对抗行为的违规主体,将采取阶梯式处理机制,包括但不限于下调每日分享限额、限制使用微信登录功能接口、永久封禁账号、域名、IP地址或分享接口;对涉嫌使用微信外挂并通过微信群实施诱导用户分享的个人账号,将根据违规严重程度对该微信账号进行阶梯式处罚。

  除了微信的“铁腕手段”外,我们自身也要提高认识,自律而为,不盲目的分享不良链接,不做广告的“移动媒体”,净化自己的朋友圈,保障他人的朋友圈,切莫让微信朋友圈沦为广告打卡圈。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