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众筹平台不该成避责所

2019-05-05 09:39: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孔德淇

  最近,德云社相声演员吴鹤臣的家人在众筹平台向社会求助,称吴鹤臣月前突发脑出血,一度失去意识,众筹100万元。此事引起网友质疑:一个脑出血居然要筹款百万?据家属介绍,如今医药费花了十余万,剩下的善款将用于后续的康复治疗、租房和请护理等费用。(5月4日 北京青年报)

  然而,有网友扒出,吴鹤臣家在北京有两套住房、一辆轿车,父母领有近万元退休金,根本不差钱。尽管其妻随后公布家庭资产,并声称车房无法变卖,退休金用于父母治病,故“走投无路”公开募资,但该解释仍难服众。

  这些年,因门槛低、传播广、效率高等特点,“轻松筹”“水滴筹”等众筹平台发展迅猛,改变了传统的慈善募捐形式,在救助因病致贫家庭上作用不容小觑。但从另一角度而言,众筹应是严肃的、理性的、正义的。不是谁没钱了,或者谁不愿出钱,即可以众筹避责,透支公众的爱心和信任。众筹的基础是社会信任,此前闹得不可开交的“刘凌峰事件”“罗尔事件”等,本质上都是对社会诚信的考验。

  吴鹤臣家境虽称不上优渥,但也没有困难到无以承担医疗费用。据最新回应,吴鹤臣有北京医保。脑出血在重大医疗保险疾病的范畴之列,手术费用可以报销。

  该事件再度引发公众对于众筹伦理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倒逼众筹机制的完善。不得不说,众筹平台不该成为避责所。众筹不是个筐,不能将所有东西一股脑往里装。众筹只有更纯粹,网络救助才更具力量。各类众筹平台应建立科学严谨的监督机制,尽到把关职责,让救助的归救助,让责任的归责任。个人和家庭理当承担的责任,不能通过众筹方式消解。

  公益之心可嘉,但让公益善举行进在慈善伦理、道德规范之内更为重要,公益求助不能偏离轨道。社会需要让公众了解如何正确有效表达善意,否则只是一味宣扬公益,任由众筹泥沙俱下。对善心被恶意消费不管不顾,只会接二连三引发信任危机,让人与人之间的互信成本不断攀升,最终使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得不到及时救助。幸而一次次的众筹“事故”,并没有让这个社会变得冰冷,但也别以为爱心可被无止境消磨。

  如何合理利用众筹平台,进一步规范众筹行为,是严肃课题,值得监管部门、平台方和爱心人士合力深思。接下来,平台方应借鉴专业建议,厘清自负边界,确立发起众筹的下限,同时把好审核关,确保专款专用,及时公开受助者的情况以及善款流向,避免让同情沦为“滥情”,让善心变成“寒心”。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众筹平台